周娟 封面新闻记者 冷宇 图据仁和融媒
深秋,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万亩板栗林枝叶簌簌,一棵胸径超5.1米、树龄达810年的“栗祖”矗立林间,周围50余株树龄超300年的板栗古树群落簇拥护卫。
依托这份“森林家底”,仁和区在1990年开启了板栗规模化种植,产业逐步迈向规模化、专业化,同时,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板栗深加工与文旅体验等方面的探索。目前,仁和区板栗种植总面积达到3.5万亩,板栗产量突破10000吨,综合产值约2亿元。
![]()
成片的板栗林
种植面积达3.5万亩
积极探索“板栗+”立体模式
平地镇白拉古村板栗林,可追溯至公元1640年左右。据《啊喇么杨氏族谱》记载,白拉古村的4户村民早年种植板栗树上百棵。300余年的风雨洗礼,板栗林逐步扩展至千余亩。
依托这份“森林家底”,仁和区开启了板栗规模化种植,从村民自发嫁接到专家科学指导,产业逐步迈向规模化、专业化。目前,仁和区板栗种植总面积达到3.5万亩。
“我们不光种板栗树、卖栗子,板栗树下空间也是‘宝地’。”近年来,仁和区积极探索“板栗+”立体模式。村民们利用农事管理间隙和林下闲置土地,将板栗冬季修剪的枝丫、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种植食用菌的优质原料,发展林下经济。
![]()
板栗糕
2024年10月,白拉古村民殷红芬在林下试种羊肚菌、大球盖菇等菌类增收近4万元,2025年6月又将3000余个木耳菌包安置在栗林中,半个月便获首茬1000余斤,再添万元收入。食用菌采收后的废菌包直接还田,有效改善土壤质地、提升肥力,实现“果—菌—肥”的生态循环。
此外,仁和区依托板栗树冠的天然荫蔽,同步发展林下魔芋种植;创新推广“林上板栗+林下养鸡”模式,投放3000羽山土鸡苗。鸡群林地觅食杂草害虫,粪便滋养土壤,形成生态循环,实现管理减负与效益增值双赢。
![]()
板栗古树群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
激活文旅发展新脉
沿着产业链延伸的路径,当地企业以“政府研发支持+技术推广”模式推动资源转化,通过应用蒸烤集成、冷热杀菌等现代食品工艺,成功开发出板栗饺、煨汤米线等10余款预制菜与即食产品,采用多形态包装适配家庭、户外等多元消费场景,让深山板栗焕发新生。
2025年4月,白拉古村板栗古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园内50余株百年古树苍劲耸立,树龄达810年的“西南栗祖”矗立其间,成为游客了解板栗历史与文化的鲜活地标。如今,这片板栗林不再只是产出果实的资源,更延伸出可供体验的文化新空间。
借板栗丰收契机,2025年9月,仁和区将“板栗+”特色菜品融进了一场可感可触的品鉴体验活动中。糖炒板栗的焦香、板栗糕的清甜与板栗奶茶的醇厚交织弥漫,游客们沉醉于板栗的多元风味中。
据介绍,依托种植、林下经济、深加工与文旅体验的全链条支撑,2025年仁和区板栗产量已经突破万吨,综合产值约2亿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