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咱们中国南北方的水沟边、稻田里,藏着一种“水中恶魔”,它也成了无数农民眼里的心头病。这家伙长得像田螺,体内能暗藏几千条寄生虫,啃食庄稼,无恶不作。
这玩意儿已经在我国扎根整整四十年了,从南到北,遍地开花,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外来入侵种:福寿螺。
![]()
别看它名字里有“福寿”,听着吉利,其实是个地道的“生态破坏王”。原产地在南美洲亚马逊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被人当作“高蛋白食用螺”引进广东,想搞养殖致富。结果市场不买账,味道腥、口感差,没人爱吃。
养殖户一甩手,全倒进河里了。这一倒不要紧,好家伙,气候合适、天敌稀少,繁殖又猛,一年能产卵三四千粒,短短几年就泛滥成灾。
![]()
如今在长江以南十多个省份已经泛滥,从云南到福建,从四川到广西,几乎每个省的湿地、沟渠、水库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里,福寿螺可是榜上有名,被列为重大农业与生态威胁物种之一。
要说这福寿螺有多难缠,那真是“打不死的小强”级别。它耐污、耐旱、耐低温,水干了能缩壳里憋好几天,雨一来立马复活。普通农药对它效果有限,人工捡拾费时费力,一亩地能捡出上百斤,第二天又冒出来一片。
![]()
福寿螺的卵块鲜艳粉红,黏在水边石头、水泥柱上,像一串串小草莓,看着可爱,实则致命。一只雌螺产一次卵就有几百颗,孵化率极高,幼螺生长速度快,三个月就能性成熟,开始新一轮繁衍。
更麻烦的是它啃食水稻嫩芽,导致秧苗大面积死亡,严重地块减产三成以上。在广东、湖南等地,不少农户因此改种旱作,经济损失不小。
而且它还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人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的螺肉,极易引发嗜酸性脑膜炎,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严重者可致瘫痪甚至死亡。卫健委曾多次发布警示,提醒公众切勿食用野生福寿螺。
![]()
但别慌,科学家们早就盯上它了,也真琢磨出了一招“釜底抽薪”的法子:精准打击繁殖链。福寿螺再能生,也得靠卵孵化。它的卵必须产在水面以上、潮湿阴凉的硬物表面,比如石壁、水管、桥墩,而且离不开空气。
一旦把这块掐住,等于断了香火,于是各地农技人员推广了一个简单却高效的土办法:在易发水域设置“诱卵板”。用木板、塑料板甚至旧瓦片,固定在水位线以上十几厘米处,定期巡查。
![]()
这些板子成了福寿螺最爱的产卵地,它们会优先把卵产在上面。工作人员每周检查一次,发现卵块直接刮掉,集中焚烧或深埋。
这招成本低、操作简便,一个人一天能管几十米岸线。浙江湖州、四川成都周边试点区域使用后,次年螺口密度下降七成以上。关键是这方法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其他生物,专打七寸。
![]()
光靠人工还不够,还得加上生态调控,有些地方试过养鸭治螺,像绍兴、崇明一带,春天放一批麻鸭进田,鸭子天生爱啄红色卵块,连成螺也吃,一顿能干掉几十只。
不过鸭子不能全年在田,且对水量和管理要求高,适合小范围配合使用。还有科研团队在研究本土捕食性螺类和昆虫幼虫是否能形成自然压制,但目前尚无大规模应用案例。最根本的,还得靠全民参与。
![]()
很多市民不知道福寿螺的危害,看见粉红卵块觉得新奇,拍照打卡都不碰,更别说清理。其实只要宣传到位,发动社区、学校、志愿者定期清理公共水域的卵板,完全可以实现群防群控。
广州海珠湿地公园就组织过亲子清卵活动,孩子边学边干,既科普又见效。
对付福寿螺,没有“神药”,也没有“秒杀神器”,靠的是持续、精准、系统的治理。那一招“诱卵板+定期清除”,看着笨,实则聪明。它抓住了福寿螺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一环:卵期暴露在外、无法移动。
![]()
只要坚持做,就像每天扫地一样,不让灰尘堆起来,问题就不会爆发。比起化学灭杀带来的副作用,这种物理干预方式更可持续,也更适合我国广大的农村水网环境。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动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防控项目中,已将福寿螺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多地建立监测点,结合遥感与人工巡查,逐步构建预警网络。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