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5日,江苏昆山街头,一位白发老太太瘫坐在马路牙子上,怀里抱着一只身体僵硬的白色宠物鸭,哭得撕心裂肺。
她的手指反复梳理着鸭子凌乱的羽毛,仿佛想用体温唤回这具逐渐冰冷的身体。围观者拍摄的视频里,老人绝望的呜咽声穿透屏幕:“这是给老伴祈福的长命鸭啊……养了四年,怎么说没就没了!”
这只鸭子并非普通家禽。
知情人透露,老太太的老伴正在接受癌症化疗,鸭子是老人特意养来为丈夫祈福的精神图腾。
四年间,她每天带着鸭子散步、喂食、说话,把它当作对抗病魔的希望象征。
然而,当一辆汽车碾过未牵绳的鸭子时,这种寄托瞬间崩塌。
更令人心酸的是,肇事司机并未停留,而老太太崩溃到无法描述车辆特征,最终只能由物业保安搀扶离开。
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
2023年,沈阳一名五十多岁的女子因未给泰迪犬牵绳,导致狗被车碾压后当街自扇耳光,哭喊着“妈求你了,不能死”。
同年,榆林一位女士的柯基犬被公交车轧死,她哽咽道:“我眼睁睁看着养了多年的狗死在我眼前”。
对于许多孤独的老年人而言,宠物是子女离巢、伴侣患病后的情感救命稻草。
![]()
“那是她的希望,别笑她小题大做!”
社交媒体上,多数网友对老太太表现出深切理解。
“你永远不知道一只宠物对独居老人意味着什么!”这条评论获赞超万次。
支持者引用数据。
中国空巢老人已超1.3亿,其中近四成将宠物视为情感家人。
更有人分享真实案例,武汉一位大爷在宠物狗被撞死后,蹲在路边从天亮哭到天黑,杭州阿姨为找走失的猫,顶着38度高温连寻7天直至晕厥。
这些细节让公众意识到,宠物的死亡对老人而言堪比“二次丧亲”。
另一派声音则直指责任问题。
“如果真爱宠物,为什么不出门牵绳?”
网友列出《民法典》规定:宠物属于个人财产,因未牵绳导致事故,主人需自担部分责任。
反对者认为,同情不能替代规则。
2023年崇州恶犬咬人事件后,社会已对遛狗不牵绳形成共识。
更有人质疑情感表达的合理性:“为一只鸭子哭到惊动警察,是否过度情绪化?”
![]()
争论背后是严峻的社会现实。研究显示,养宠老人抑郁评分平均降低37%,宠物已成为对抗孤独的特效药。
但与此同时,62%的过度养宠老人,如给狗买镀金食盆、镶金牙,其子女长期不在身边。
有评论一针见血:“当我们嘲笑老人为宠物疯狂时,是否该问他们的孩子去哪了?”
当一位老人需要靠鸭子来祈求伴侣康复,当社区里满是牵着狗散步的空巢父母,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问题。
宠物的温暖,是否成了亲情缺位的遮羞布?
网友将老太太比作“祥林嫂捐门槛”,这一类比刺痛人心。
祥林嫂试图用门槛赎罪,老太太想用鸭子续命,二者都是弱势者在绝境中的自救仪式。
与其说老人迷信,不如说是在医疗负担、子女远离的夹缝中,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指责老人不牵绳容易,但更需反思支持系统的缺失。
日本推广的宠物牵引绳免费发放、美国社区的老人宠物互助遛狗值得借鉴。
国内已有社区尝试构建代际交流站,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养宠老人结对。
但根本之道,在于打破宠物成为亲情替代品的困境。
正如网友疾呼:“再乖的狗不会在病床前签字,再黏的猫端不起除夕的饭碗,人才是人最后的港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