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夜宵顶流,现在却成过气网红,霸占宵夜市场多年的小龙虾,怎么突然就不受欢迎了?
放以前,冰镇啤酒配小龙虾,能让“牛马族”从街头排队到街尾。巅峰时,小龙虾的市场规模一度超过4000亿。人们一年能吃掉300万吨,麻辣诱惑创始人靠卖虾两个月能换北京二环一套房。
然而,最近几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却进入了寒冬。曾经80多亿斤万人抢,现在99元10斤没人尝。曾经从下午营业到凌晨的北京簋街,如今也是冷冷清清。2023年,小龙虾企业注销或倒闭数量更是高达1690家,达到了5年来历史最高。就连虾农也出来喊冤,182亩虾田含泪营收1800元。过去经典的麻辣蒜蓉十三香口味,现在年轻人大喊吃腻了,壳多还肉少。
曾经的夜宵之王,如今口碑断崖式下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现在被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小龙虾,其实是个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外来户。不过最早它在日本给牛蛙当点心,到了中国又被渔民丢去喂鸭子,跟美食一点不沾边。即使到了1983年,农民用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小龙虾也更多被当成饲料。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湖北潜江大排档的老板李代军突发奇想,用油焖烹饪小龙虾。紧接着,江苏盱眙的调料店老板许建忠又创新地开发出了十三香小龙虾,两种口味让一众吃货们直呼上头。小龙虾这才一跃登上美食榜首,但真正让小龙虾产业热起来的是千禧年后大排档经济的兴起。
那会儿的下岗工人们一失业,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摆个烧烤摊。人们越来越喜欢在晚上找个路边摊,点份小龙虾,享受那种一边“嘶哈”,一边和人砍大山的爽感。
小龙虾的产量需求暴涨,恰巧此时它的养殖模式也从虾稻共作升级成了虾稻连作。十几年间,小龙虾的产量从几万吨飙升到几十万吨,彻底成了养殖界爆款。虽然剥壳麻烦,人们惦记的更是嗦出来的那一小口辛辣鲜香。
2010年后,资本的入场和外卖平台的发展普及,更是给虾农们的暴富之路添了把柴火。周黑鸭、麻辣诱惑等品牌纷纷跨界进军小龙虾市场,甚至连火锅店、湘菜馆都杀入战场。有的烧烤店还推出了97.5斤还送配菜的套餐,直接把小龙虾做成了引流工具。小龙虾门店数量爆发式增长,同比上涨33%,全年销量高达97.95万吨,是2015年的3倍。
而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美团外卖仅一场夜宵时段就卖出了超过1500万只小龙虾。那时开一家小龙虾馆几乎等于抱上了一台印钞机。
但狂欢之后,危机也悄然降临。谁都没想到,最先倒下的竟是号称小龙虾第一股的麻辣诱惑。2019年,麻辣诱惑旗下主营小龙虾的热辣生活在大肆扩张之后,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大量门店被迫关闭,拖欠供应商货款,最终品牌只能黯然离场。
其他存活下来的企业也不得不接受小龙虾客单价暴跌的残酷现实,可即使价格从100多跌到了60多,网上对小龙虾的差评依旧只多不少。
其中抱怨最多的就是小龙虾成了夜宵界的价格刺客。菜场一小捧的小龙虾,就要七八十块,饭店里一盘装着十几只的小龙虾,更是飙到了几百块。还有人直接把小龙虾划入了垃圾食品行列,公开抨击它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来肉就不多,谁能受得了嗦着嗦着突然又嗦出一口泥沙呢?
消费端的暴雷,继而导致了养殖端的降级,虾农们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底线,小龙虾的批发价格一跌再跌。几个月前,杭州水产市场的中规格小龙虾还能卖到40元1斤,短短几个月过去,直接跌到了17元,跌幅甚至超过了50%。
但真要说起来,造成小龙虾市场遇冷的原因还挺复杂。一方面是商家不断哄抬价格的结果。在需求量狂涨的推动下,小龙虾地头收购价一路飙升。2018年高峰时,大规格的小龙虾地头价甚至能突破50元/斤。成本一高,反馈到消费市场,成品卖价自然只会更高。就连路边摊上的小龙虾都让普通消费者直呼高攀不起,不吃虾,愧对夏天,吃了虾又愧对自己的钱包。
另一边,养殖户盲目跟风,虾农们做着养虾就能赚钱的美梦,头也不回地跳入虾塘。有数据显示,仅2017年到2019年两年间,全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就从1200万亩猛增到1680万亩,增幅一度高达40%。但在随后的“口罩”冲击下,市场已然消化不动如此惊人的产量。
预制菜的崛起,更给了专注于小龙虾的品牌们当头一棒。调味小龙虾横空出世,迅速抢占市场,很快就占据了加工总量的29%。线下超市里的冷冻虾和线上直播间里的微波炉虾,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花不到50块就能在家实现吃虾自由,那又何必跑到商场里花几百块当冤大头。
最主要的是,食客对小龙虾的兴趣也在与日递减。这么多年过去,小龙虾的主流口味依然只有麻辣蒜蓉十三香三种,跟牛蛙锅、潮汕牛肉锅、泰式火锅等夜宵新品相比,那口辛辣鲜香完全失去了吸引力。更何况吃小龙虾一直还是个体力活,剥半天壳,只能吃到一小口肉。对那些忙碌了一天想放松下的打工人而言,这不再是社交的乐趣,反倒成了麻烦。
再加上小龙虾的卫生问题一直没得到妥善的解决。人们只要一想起它们生长在臭水沟,那股涌上心头的恶心感,就会打消想吃的念头。
当然,困境中也不是所有的小龙虾受益者都选择摆烂,坐等被淘汰。江苏盱眙已经有养殖户在尝试搞虾蟹混养,湖北也推出了虾稻和旅游捆绑的模式,还有部分虾农们开始自发研究起了产销一体,加入电商行列,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这样不仅能节省成本,避免中间商赚差价,还能趁机打造出更多地方品牌。
品牌商也在为了自救转型。有企业还创新地推出了小龙虾披萨、龙虾拌面。哪怕失去了夜宵之王的称号,小龙虾的身影也不会彻底消失于夜市街头,只要转型顺利,它绝对还能在美食界再站很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