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作家中的作家》
邱华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从“夏长”到“秋收”进行转换。若能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安然度过“多事之秋”,更能为寒冬的到来积蓄足够的能量。
我的创作是从写战争和人民的生活起步的,这个题材跟文学、电影领域里出现新现实主义的那个时期相联系。但是,批评家们指出,在我的第一部作品中(指的就是《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已经显露出用寓言的方法来写现实的人和事的端倪,这种倾向后来在我的作品里越发地鲜明起来。评论家们总议论我的作品用寓言的手法描写现代人的忧虑、不安、自我本质的丧失和毁灭。有的说是童话小说,有的说是哲理小说,有的说属于科学幻想小说……至于我自己,一般地说,跟前一部作品比较,我的每一部新作都要有不小的变化。
——卡尔维诺
飞鸟型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2)属于那种飞鸟型的作家,他可以很轻盈地就飞到文学想象的天空中,用文学的游戏精神和特殊的趣味,带给我们想象的甜蜜。而观察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的作家都在写着镜子般、甚至是透明玻璃般映照现实的作品,了无趣味。相比之下,卡尔维诺则给我们贡献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小说世界,一个轻盈的文学想象的世界。
在二战之后的意大利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小说家至少有三个人,他们是阿贝托·莫拉维亚、卡尔维诺和翁贝托·埃科。现在,莫拉维亚和卡尔维诺已经先后去世了,埃科还老当益壮,还在不断地推出新作,并且依旧能够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他的作品也成为雅俗共赏的畅销书。这使我觉得,意大利文学虽然给我一种越来越衰弱的感觉,但是,他们似乎是出来一个就是一个,就是那种惊世骇俗的大家,使很多人望尘莫及,因此,对意大利文学同样不可小瞧。
卡尔维诺和埃科之间有很相似的地方,我觉得他们都是那种非常有想象力和文学趣味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把高深的奇怪的知识与有趣的想象结合,创造出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学世界,丰富甚至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文学版图。虽然一些评论家认为卡尔维诺和埃科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但我觉得这两个作家都可能不会认同这个标签,因为他们并不会认同“后现代”这个狭窄而模糊的概念。但是,比起莫拉维亚的带有心理现实主义、内心独白和意识流风格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写法,卡尔维诺和埃科的小说风格实在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传统的文学理论在面对他们那十分复杂的作品时,会突然丧失判断力。其实,从文学史上来看,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大作家,总是能够不断突破已有的人类文学的疆域,卡尔维诺和埃科就属于这样的作家。
![]()
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出生在古巴。他怎么会出生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呢?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个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他们一直在拉丁美洲地区研究热带植物,也就把卡尔维诺生在那里了。不过,卡尔维诺两岁的时候,就跟随自己的父母回到了意大利,在和法国接壤的一个海滨小城市长大。1941年,卡尔维诺进入都灵大学求学,一度准备从事父亲的老行当。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却是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1944年,21岁的卡尔维诺参加了意大利的地下抵抗组织,参加过游击战。战后,他在都灵大学继续学习文学,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出版社供职,并且开始撰写各种适合杂志和报纸发的文学评论。
卡尔维诺一开始写小说,还没有呈现出不同于老派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那样的面貌,他也是从现实主义的路径进入写作之门的。194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出版,一举成名。该作还获得了意大利“里齐奥内”文学奖。这个奖对他的鼓励作用很大。卡尔维诺写这部小说,动用了他参加意大利反纳粹的地下抵抗组织的亲身经历,小说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也是他唯一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后来他就在探索和实验的路子上越走越远。在小说中,他塑造了几个二战中意大利地下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虽然描写和结构带有标准的现实主义风貌,但他的这部小说的视点比较独特,通过叫皮恩的少年的视角,来透视和折射抵抗运动中的游击队员们的精神面貌。皮恩是一个顽皮的少年,他偷了一个德国士兵的手枪,慌乱之中把那把手枪藏到了由蜘蛛筑成的泥巴巢穴里,然后就投奔了山上的游击队。后面的一切,都是通过少年皮恩的眼睛看到并由他来讲述的。皮恩把游击队的生活看成童话那样的生动有趣和色彩斑斓,因此,这部小说有了他后来作品那样的透亮感。那些游击队员也不像所谓的英雄那么高大,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和有缺点的人。最终,参加抵抗运动的游击队员们像乌合之众那样,胜利和失败都始料未及。由于小说视点的独特性,这部小说带上了浓重的童话和传奇色彩,很像是一部带有流浪汉小说风格的“少年皮恩历险记”。
卡尔维诺和童话的关系深远,这是进入他的文学世界最重要的门径。《通往蜘蛛巢的小径》获得了成功之后,在1949年,卡尔维诺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乌鸦最后到来》,1951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波河两岸的青年》。按照卡尔维诺自己的说法,这是他完成了一部“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艰难写作历程。1954年,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进入战争》。这几部小说的题材仍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的现实状况有关,都算是他早期的作品。此外,他还写有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白色的帆船》,但是一直没有出版它。可能是其写作手法不令人激动,他一直不满意吧。这个阶段的写作,是卡尔维诺起步和逐渐寻找自我的阶段,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的强大叙事影响依旧体现在他的小说中,但是,后来的轻盈的童话质地,也已经出现了萌芽。
除了上述的小说作品,1951年10月,他还到苏联旅行了50天,写成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旅苏笔记》,记载了他对苏联当时压抑沉闷的集权社会的犀利观察。
在写作第一批作品的同时,卡尔维诺就开始尝试走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带有寓言、童话和传奇风格的小说写作。这些寓言、童话和传奇风格的小说,交替进行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写作的空档里。比如,1952年,他发表了后来作为长篇小说《我们的祖先》的一部分的《分成两半的子爵》和中篇小说《阿根廷蚂蚁》,这两部寓言、童话、传奇风格明显的小说,给他带来了新的声誉,使人们一时间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是真正的卡尔维诺。1953年,他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王后的项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果戈理式的荒诞的社会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以都灵的资本家压榨下的工人的境遇和斗争作为背景,批判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不公正,带有讽刺和幽默的特征。但是最终在朋友的规劝下,和他那部最终没有出版的长篇《白色的帆船》一样,他决定不出版了,而是束之高阁。所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出版的卡尔维诺的作品集,都不包括上述的作品。和这个情况相反的是,2009年,张爱玲生前不愿意出版的长篇小说手稿《小团圆》又被发掘出来了,张爱玲地下有知,一定会跳出来反对的。因为,一些作家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尤其是少作,是持坚决的反对甚至想销毁的态度的。
![]()
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非常有特色,而且每一部小说的风格都不一样。1952年,他开始写作总题为《马科瓦尔多,或者说城市的四季》的系列短篇小说,到1963年该书出版单行本的时候,他已经写了20篇属于这个系列的小说。这个系列小说描绘的是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的普通老百姓和小人物的生存遭遇,20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马科瓦尔多这个人。他是一个穷人,有一个人丁兴旺的家庭。但是,在二战之后经济迅速发展和贫富迅速分化的意大利社会里,他显得滑稽、渺小和可怜。不过,马科瓦尔多有自己对付生活的办法,他能够以一种幽默和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对付他所面对的强大的物质和金钱的世界。我感觉,马科瓦尔多的形象,颇有点儿像鲁迅笔下的阿Q。在这个系列小说中,马科瓦尔多像小丑一样,以滑稽、夸张和黑色幽默的方式来生存。像在《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这篇小说中,他带着一家人进入商品丰富的超市,孩子们和妻子对超市里的东西都非常喜欢,但是却没有钱买。于是,一家人推着装满了商品的手推车在超市里捉迷藏,最后无法出去,被锁闭在超市里。这个系列短篇小说,以小人物马科瓦尔多一家的遭遇,来反衬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扭曲和物质化,并对之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关于这个阶段的作品,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学宣言《向迷宫挑战》中写道:“我的创作是从写战争和人民的生活起步的,这个题材跟文学、电影领域里出现新现实主义的那个时期相联系。但是,批评家们指出,在我的第一部作品中(指的就是《通往蜘蛛巢的小径》),已经显露出用寓言的方式来写现实的人和事的端倪,这种倾向后来在我的作品里越发的鲜明起来。评论家们总议论我的作品用寓言的手法描写现代人的忧虑、不安、自我本质的丧失和毁灭。有的说是童话小说,有的说是哲理小说,有的说属于科学幻想小说……至于我自己,一般地说,跟前一部作品比较,我的每一部新作都要有不小的变化。”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从来都不愿意重复自己。1956年,卡尔维诺还根据19世纪广泛地流传在意大利各地的童话故事,编辑整理了200多篇有着鲜明的意大利风格的童话,以两卷本《意大利童话》的形式出版。对民间故事和童话的整理发掘,使他从中获得了改变自己写作路数的灵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