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公众号 思南五六
文 | 小五
他每天都在写别人——写疗法、写证据、写那些被神话的自闭症圈子故事。这一次,我想写写他。
![]()
椰菜君,理学博士,双鸭山大学“已故教兽”,现专注于自闭症科普写作。十年间,他在公众号上写下近两千篇文章。这十年,是他渐渐被争议包围的十年。有人赞他理性,也有人骂他冷漠;有人称他为“闭圈清醒者”,也有人指责他“拆别人的希望”。但无论喜欢或厌恶,这个圈子已经很难忽视他。
01 后山人
后院在小山坡上。
每天清晨六点半,猫三会准时叫醒他。猫三是一只狸花田园猫,鼻头上有一块黑斑。这只“免费领养,没有品种”的猫,已经在小山坡上跑了6年。
猫三喜欢往后院跑,常常钻进坡上那片树林就不见了。若是天黑了还没回来,他就会打着手电去找。林子不深,每天都有狐狸、鹿、浣熊出没,这些后院里的常客,把辛辛苦苦种的桃子和番茄吃个精光。他怕猫三打架吃亏,每次找不到猫,心里总是绷着。
这是他彻底搬去美国的第十个年头,也是写公众号的第十个年头。
五
你在自己的书序里自称“后山人”,又说“偶做前堂客”,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它有些误入的意味,你觉得自己是误入自闭症这个圈子吗?
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一直以为这首诗是某个古人写的,后来引用的时候要确定出处,才发现是今人写的。称自己是“后山人”,是因为已经远离科研,和科研圈彻底再见了,在古代也算是遁入终南山,做个山民吧。这里不能算是误入,偶入更合适。
五
对,偶入。你在公众号文章里面提到,你开始接触到自闭症,是因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发育评估的语言和沟通得了零分,你看到这张评估单时,心里真正的感觉是什么?
惊慌和迷惑共存。惊慌是因为看到零分,高考后遗症。迷惑是因为自己没感到孩子有什么异样,和家人互动很好,虽然语言欠佳,但我本人小时候也是语言迟缓。没有恐惧,因为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这个评估的潜在严重性。评估书上建议孩子接受语言言语干预,虽然是福利,是免费的,但出于职业惯性,我还是做了一些研究,想了解一下这个干预是做什么的,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很快被引导到自闭症上面去了。你也知道,很多语言师其实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
五
那时你知道自闭症到底意味着什么吗?之前有听说过吗?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说自闭症这个词,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关于自闭症的严肃资料。第一次听说自闭症是90年代后期,我还在北方某城市读书,偶然看当地报纸,上面提到一位母亲的孩子是自闭症儿童,这位母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办起了一个类似今天机构的看护场所。后来在偶然情况下也见到过几个自闭症儿童,但除了这个名词,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他们当时除了不吭声,没有什么异样举止,因此我对自闭症的理解就一直是只要好好带养,好好教育孩子就行。直到自己开始阅读科研资料,才逐渐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如果此前有这个认识,估计会和家长们一样惊慌失措的。
五
很多家长一听自闭症就陷入恐慌,你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查文献?
陷入恐慌是正常反应,我一开始没有陷入恐慌,主要是无知者无畏。后来查找文献,了解自闭症的历史、诊断、治疗,这主要是职业习惯,个人认为这是获取信息最简单、最直接、可能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五
说到职业习惯,你说自己有近20年的科研经历,你原本是学什么的呢?
科研经历从读研究生开始算,是有差不多20年了,主要学习研究方向是化学,获得理学博士后去了美国一所大学,在它的药理系做博士后训练,然后工作了数年,顺应潮流回到双鸭山大学工作,主要从事药物研究。之后你也知道,因为家庭原因又返回美国定居。
五
所以你既不是自闭症患者家长,也不是自闭症行业从业人员,确实是你自称的“局外人”、“第三方”。这种身份给了你什么自由?又带来了什么限制?
这个“局外人”、“第三方”的的身份,确实在自闭症圈子,尤其是关注自闭症的自媒体圈子里相当特殊,毕竟除了自闭症患者家长和自闭症行业从业人员,基本不会有人关注这个圈子,更不会围绕自闭症做自媒体。这个身份,我觉得可以让我比较客观地,至少比较没有利益冲突地、以简单的科学姿态去研读自闭症资料。由此获得的最大自由,是不必为尊者讳而对失败的研究视而不见,对有严重缺陷的研究选择性解读。限制当然也很大,没有和谱系孩子直接接触的第一手经验,经常因此受到诟病。
视频采访约在清晨7点半,那时他刚遛完猫三回屋。十月的天气已凉,他穿一件灰色连帽衫和运动裤,鬓角微白,看上去像个标准的理工男——冷静、节制、语气平稳。
但一开口,这个印象就被打破了。他的语速很快,南北混杂的普通话带着轻微口音,音节咬合得并不清晰。句子之间几乎没有停顿,像被一股力量推动着前行。话到兴处,他会丢下一串大笑,让人想到那个公众号上冷语快刀、讽刺见骨的椰菜君。
02 神秘岛和科学
他向我展示了他的书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是他最喜欢并反复看了许多遍的书。这是五个美国人被风暴吹到一座孤岛,靠着智慧与科学,从荒芜中重建文明的科幻故事。
“从一条狗项圈做的刀开始,炼钢铁、造磨坊、挖运河,甚至架电报。”他在数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还有比用知识改造世界更吸引理工男的事吗?”
当年,他在双鸭山大学西门外的一家旧书店重新买到了这套中青版的《神秘岛》。后来搬家到美国,大部分藏书都送人了,但《神秘岛》,还有凡尔纳的另外几本书,一直在他的书架上。
![]()
在他写的《凡尔纳的神秘岛有多大》里,就记录了一次“理工男”实验:为了弄清楚那座虚构的“林肯岛”究竟多大,他先打印出《神秘岛》的地图,剪下岛屿部分,用电子秤称重,再剪下标有比例的方格纸称重,想通过两者的重量比例来推算面积。结果发现,纸太轻,误差太大,根本不准。
于是他转向用软件描出岛的轮廓,计算出像素,再换算成实际大小,经过一番推算——那座岛大约有48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之二个新加坡。
“凡尔纳不是瞎编的,这个面积的岛正好能供养20头豹子,而这正是五位岛民消灭的豹子数目。”他得出结论。
典型的理工男——会用计算去验证一个想象中的岛屿,试图在不确定中建立秩序。或许,这正是他后来讨论自闭症疗法的方式:
在一个充满叙事与希望的世界里,他试图用理性搭建一座“科学岛”。
在他的两本书,
《第三方视角:自闭症之生物疗法》和《第三方视角:自闭症之干预疗法》的序里,他写下三条标准:
“任何自闭症疗法,必须缓解、改善、消除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之一,并可被验证。”
“大规模、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是人类已知最可靠的医学验证方法。”
“临床试验质量有高低,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这三条,他称之为“自闭症疗法”的科学检验法。而在自闭症的圈子,这三条标准几乎等于向所有人宣战。
他得到了一些声名,但也陷入孤立。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立场。立场一旦出现,争议就随之而来。
![]()
我们于是谈到“循证医学”。
五
你坚持“循证医学”的标准,但自闭症领域很少有符合这些标准的研究,你怎么面对这种“科学的真空”?
科学的真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装这个真空不存在。以“循证医学”来说,这个要“循”的“证”,按可靠程度分为多个等级,从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到单个病历,可靠程度依次降低。自闭症领域由于它的历史传统,由于它的实际困难,确实很少有符合高标准的研究,大部分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研究的可靠性都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更有必要坚持高标准,促进提升研究质量,和现代科学、医学看齐靠拢,不然只会在泥沼中打滚。
五
有没有哪一次家长的故事让你想“放下科学”?
很多次,家长描述起遇到的困难和无助,我就会感到科学的无力,因为我谈的这些,既不能当下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也不能安抚减轻家长的痛苦,此时科学的价值甚至不如一碗鸡汤。但理性告诉我,科学才是人类解决一切苦难的最可靠手段,一旦放弃科学,就真是是放弃一切希望了。
五
很多家长说你冷、说你不懂共情。你理解这种指责吗?
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体会经历过各种焦虑,无助,心口发紧的时刻,我自信能理解这种指责。很多事情说得温柔一点更容易被人爱听,可如果因此模糊了事实,最后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做自闭症科普,需要有人告诉大家哪些疗法没科学证据,哪些就是智商税。这些都是脏活,但必须有人来干,现实中是缺少人在干。我做的这些不是单纯为了泼冷水,除了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因此少一点被骗的痛,也更希望能贡献一份力量,推动自闭症科学研究,将来能够多一点真正的希望。
五
你说过“永远不欺骗”,在一个讲故事比讲证据更有传播力的世界里,这句话是不是太重了?
是的,这句话确实很重。必须承认我是把它当作一种信念,努力去做到。简单说,我认为尽量说实话,生活会简单、好过一些。
五
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什么让你信任?
“信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词,它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的四大精神。科学的进步是在不断的探索、怀疑、实证的过程中发生的。怀疑意味着科学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但也不是简单地怀疑一切,真正的信任建立在理性的实证之上。
03 争议、误解与孤独
每一个“异类”都会在被注视的过程中变形。椰菜君也不例外。
闭圈是一个“故事比证据更容易被相信”的世界,公众总是需要一个可以被理解的角色——最好有转折、有奇迹、有光明结尾。
但椰菜君写的是那些永远停留在灰色地带的问题:科学证据、疗法验证、逻辑、抽样、统计方法。这些话题太冷了。有人骂他“闭圈公知”,也有人干脆说他“冷酷”、“无情”。
少有人能读懂他文字的精神底色:讽刺的外壳包着怜悯的内核。
“自闭症的世界被过度叙事化:天才、奇迹、母爱、救赎、希望……一切都要有意义,连痛苦都得‘积极向上’。”他这样说,“理性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冒犯。如果我们无法直视那些无解的部分,就永远没办法真正理解什么是谱系。”
他的文章以“直”著称。“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直’是最简单的方式。”他停顿了一下,“但也可能是最不讨喜的方式。”
我问他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说:“做着做着就成了习惯。我现在有不少时间可以坐下来看资料,这个机会不好浪费。有个说法,任何事只要坚持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专业人士。我希望这是真的。按这个算法,十年每天三小时,加起来是一万个小时,我还远远不够,所以还得继续写。”
“你是不是特别喜欢鲁迅?经常看到你化用他的文字。“我问。
“鲁迅的特点是不破不立。”他顿了顿,“我理解他的心态——当你身处荒谬的现场时,不发声比发声更难受。”
![]()
五
你的公众号叫椰菜耶,笔名叫椰菜君,你主要做自闭症的科普写作,椰菜和自闭症有什么关系吗?
说来话长。2016年,我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接触到西兰花所含的一种活性化合物——莱菔硫烷。因为我做过一些药物方面的研究,所以对这个看起来颇有药物潜在价值的天然产物很感兴趣。于是查了不少资料,也写了一些分析文章。这些文章得有个地方让人看到,于是就有了“椰菜耶”这个公众号,也有了“椰菜君”这个笔名。
其中一项研究,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在2014年发表的,他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科学艺术学院的两院院士。这项莱菔硫烷用于ASD治疗的临床试验被评为当年ASD领域的十大新闻之一。我看到这个论文的时间点,正是因为孩子零分评估而开始读ASD文献的时间点,很巧。
我当时对ASD了解不多,就认为既然是一种疾病,既然有大佬做了临床试验,既然试验结果很好,既然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那事情不就简单了吗?继续往前做,往深入做,进一步证实这个发现,搞清楚作用机理,ASD的问题不就能解决了吗?所以我对莱菔硫烷和自闭症的兴趣大增,因此也开始更多关注ASD方面的研究,也特别希望把莱菔硫烷介绍给家长们。
后来的发展有些出乎意料,虽然很期待,但接连几个临床试验不幸都失败了。这事引起我的反思。因为那时候我已经察觉到ASD领域的研究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研究质量差。
而研究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有意无意地不遵循科学实验规则,其二是研究者基本都是这个领域的利益相关人士,要么是从业者,要么是家长,或者兼具两种身份。
因此我就去回头去检查,就发现2014年的临床试验也有这样的问题。首先这项研究的安慰剂对照组的数据相当反常,可能是因为试验药物和安慰剂存在显著的气味差异而导致盲法失败,由此严重影响到试验的结果和结论;其二是试验的主持人,那位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两院院士,是很想把莱菔硫烷发展成一种药物的,是开了公司在销售产品的。
此事给我的冲击很大,凡是不尊重科学规律的,最后都会受到科学的教训。这件事推动了我在ASD科普方面做更多的努力,以至于后来重心就完全是ASD了。
椰菜耶和椰菜君的名字被保留了下来,一则是读者习惯,二则也是作为提醒,记取这一教训。
04 在边缘写作
自闭症的世界,既小又大。
外人常以同情或恐惧去看待它,但少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复杂张力。和其它疾病圈子不同,这个小世界从不单一:希望与怀疑、疗法与理念,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口,也在构筑自己的真相。
于是在这个闭圈里,分歧就成了一种日常。流派、标签、疗法、神经多元——每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新的战场。在这种背景下,他的公众号留言区像一个小型公共广场,能听见各种声音。
五
你怎么看“自闭症圈”的舆论氛围?为什么分歧这么激烈?
分歧是正常的,科学就是在分歧中成长的,最关键的要有解决分歧的办法,就是承认科学标准。目前的问题是,科学标准让位于实际利益,结果就是分歧激烈,没有结束的时候。
五
你写了很多“识坑”的文章,你觉得家长最怕的其实是什么?
我觉得家长倒不是怕掉坑,掉坑也就是损失钱财,最怕的是没有确定的将来,以后孩子怎么办。
五
写公众号这些年,你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跟读者沟通、甚至安抚他们?
因为时差关系,有不少失眠的家长和我交流沟通,不过我不是一个善于安抚别人的人,能做的也就是倾听,不过也因此对这个群体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从去年起,椰菜君开始坚持日更。与早期偏重于理性分析的文章相比,如今的内容多了几分观点与温度。与此同时,他开始转发家长们的公众号,开放投稿,让这个平台逐渐呈现出一种更宽阔、更包容的声音。
他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常在群里催更:今天不更新了吗?
写作,成了他固定的回应方式。每当有家长问起他的动机,他总是回答:闲人嘛。在理性主义的外壳下,他对意义始终保持着谨慎的距离。
五
写到现在,有没有哪篇文章让你自己动容?
好像还没有。
五
你说过“没有赚钱的心,做事可能更好”。那你怎么看“功成名就”这件事?你对“赚钱”是什么态度?
古人把写文章叫笔耕,既然是耕种,当然希望有收获,名也可,利也可,都是收获,只是收获除了努力之外,也看天收。
五
你说自己是堂吉诃德,那你心里的风车是什么?
一天没有有效的疗法,自闭症圈子一天就会是这样,但堂吉诃德却想改变它。
五
你希望别人怎么记住椰菜君?
化用我小时候喜欢的一首歌: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椰菜君,他曾经来过。
尾声:走出后山
今年的9月,椰菜君开始做视频,甚至开了首次直播。老读者都跑来看这位举着长矛大战风车的椰菜君是什么样子。
他笑称自己这是“老狗学新把戏”。“这十年已经积累了不少,现在是尝试用新的表达方式,把我这些年的积累做一个梳理,也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
晚上,猫三偶尔还会藏在小山坡上,他换了个强力的手电。“狐狸个子有点儿大,我们猫三可能打不过。” 他丢下一串大笑。
后记
我最终决定以几乎保留所有对话的形式完成这篇稿子。这并不符合常规的人物写作——按理说,应当让人物在叙事里说话。可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准确表达,那种被理性包裹着的微妙情绪,那种讽刺与怒骂背后的悲悯。他的语言有一种特色,就如同写了十年的公众号,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世界。
那天采访结束,他向我展示了《神秘岛》的封面插图。他喜爱这个版本,除了语言,也因为这些Jules Férat在1875年所画的插图。
那群劫持了氢气球,被暴风吹过几乎半个世界,降落到这个荒岛上的五位北方战俘们,正用木棍在沙地上做着标记,浪花飞溅,海鸟高翔。这天,他们用科学知识测量出了荒岛的经度,证实自己身处远离文明世界的南大洋之中。
一场劫难,初到荒岛。
未知的冒险,理性与勇气正要在这片“神秘岛”上展开。
我想,他所有关于“理性”、“证据”、“不欺骗”的坚持,都是在抵抗一种更深的孤独,也是一次孤身的冒险。
起风了。
![]()
(文中插图及照片均由椰菜君本人提供)
本周五晚8:30【暖星社区】大咖直播,请到的是自闭症科普写作者、公众号“椰菜椰”的创立者——椰菜君。
届时,椰菜君将对话暖星老秦,一起聊聊【家长如何做更明智的选择】。
点击预约直播不错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