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单兵外骨骼有多科幻?
一名机枪手可以独自背负2箱弹药,无需副射手的协助。
在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实战化演练中,战士们身着国产单兵外骨骼,手持191步枪,乘坐无人战车进行快速战术机动。
![]()
脚下,是机器狗伴随;
头顶,是无人机巡视;
换个滤镜,画面秒变好莱坞科幻大片。
![]()
一直以来,军队后勤保障都是各国军事发展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如何提升单兵作战能力和减轻士兵负担,成为全球军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高原、沙漠或城市复杂地形中,士兵们常常高强度负重行军,导致疲劳积累、作战效率下降。
![]()
于是,外骨骼技术便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外骨骼就是一种可以穿戴的机械设备,它通常由金属或碳纤维材料制成。
穿上它,可以显著增加士兵的额外力量,有效减轻负重感,而且又不影响机动性,大大提高持久作战能力。
![]()
我们都知道,军事工业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外骨骼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率先提出来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军就提出了单兵力量辅助系统。
2010年,美国雷神公司推出了第二代军用外骨骼系统,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外形有些笨重。
穿上这套机甲,士兵可以完成上千次俯卧撑,轻松举起90公斤的物体,一拳可以劈开7.6厘米厚的木板。
![]()
但是这套外骨骼的续航仅有40分钟,而且整个系统依靠一根电缆连接,战场实用性不高。
而我军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无源外骨骼,所谓无源就是不需要外部动力驱动。
那没有动力,它怎么省力呢?
![]()
实际上这种无源外骨骼,主要是将一部分重力直接传递给地面,并将应力点分布到身体的多个肌肉部位。
这样,当士兵在搬运重物时,只要脚不离地,负重就会通过外骨骼传导到地面,从而分散上肢力量,降低脊柱、关节的受力程度。
当站立不动时,可以节省70%的体力,走路时节省30%,最大可负重70公斤
![]()
战士们穿上它,爬坡、匍匐,灵活性一点不受影响。
早在2020年,我军外骨骼就已投入实用,主要从事油料供给、弹药搬运等后勤保障工作。
另一种是有源外骨骼,也叫动力外骨骼,它由电机或液压辅助提供额外动力。
比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人类负重外骨骼,简称HULC,它可以负重90公斤。
![]()
士兵穿戴后,能够背负90公斤重物,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行进一个小时,冲刺速度可达每小时16公里。
由于HULC过于笨重,洛克希德马丁之后就转向了轻量化设计,推出了ONYX。
它不会让士兵“变强”或“更快”,但能显著延长耐力。
![]()
比如让士兵在坡度15°的斜坡上背负20公斤负载,连续行军数小时,也不感到过度疲劳。
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针对军用动力外骨骼进行研究。
根据央视的公开画面,某联勤保障部队在利用动力外骨骼搬运物资,一箱弹药一百斤抱起就走,后背的T字型应该就是搭载了动力电池。
![]()
在坦克弹药装卸现场,80公斤的弹药箱,平常需要2个人合力搬运,现在一个人就可轻松完成,而且还是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
目前来说,动力外骨骼的主要瓶颈,一个是能源,锂电池的储能还不够。
另一个是驱动系统,液压动力和伺服电机都各有缺点。
当然了,这种外骨骼不仅有军用版本,在民用领域也大有作为。
![]()
工厂的工人穿上后,将化身机甲战士,轻松搬起几十公斤的重物。
在医疗领域,外骨骼可以让残疾人重新站立起来,截肢患者未来甚至能通过它重新独立运动。
特别是震后救灾,在外骨骼的帮助下,救援人员可以携带更多负重,而行进速度不减。
![]()
对于外卖小哥来说,也是Buff加持,背负100多斤的重物,轻松上下楼。
在未来,如果外骨骼能加上防护装甲,手持加特林,肩扛RPG,全能战士也不是没有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