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涪江风拂过木案,香樟木纹里漫出唐时墨香;刻刀起落,木屑轻落在潼川古城青石板上。
2023年入列省级非遗的三台木刻,正用本地木、家乡刀,雕刻千年的梓州故事。
木出三台
![]()
三台木刻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地的草木间。川东北浅丘的雨露滋养出楠木、香樟、柏木、银杏等“不易变形”的本地良材,老匠人言“非三台之木,难承梓州刻韵”。
![]()
追溯时光,唐代《猗觉寮杂记》载“唐末益州始有墨版”,为三台木刻留下最早印记。
![]()
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异军突起,“五大木刻年画”贴满潼川街巷,成了年节里的鲜活底色。
![]()
![]()
1935年,三台县刊刻印刷工会在老西街成立,顾文华携徒弟冯文清执刀传艺;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刊刻印刷职业工会,让木刻的“沙沙”声成了三台烟火里的老调子。
刀显绝技
![]()
三台木刻的巧,在“刻尽梓州”的匠艺里。
![]()
选料本地材,椴木刻花鸟显柔、银杏雕书法见劲;“打磨→制板→雕刻”三步较真,打磨求木面如涪江波平,雕刻依景择法,薄浮雕刻云台观飞檐,浅浮雕描杜甫草堂竹影,多层叠雕再现“郪江彩莲船”的热闹,却始终守着“元木刻”本色,不施深色漆,留原木浅黄,让木纹映梓州天光。
![]()
最绝是“不用画稿”的“默刻”绝技。老匠人无需起稿,听一段“杜甫梓州行”“郪城传说”,便能凭记忆边画边刻——人物衣袂带出涪江软,山水轮廓藏着浅丘缓,连“满花”里的花鸟,都似采自梓州公园、鲁班湖畔。如今峨眉山报国寺匾额、三台云台观楹联,皆藏这份“梓州味”。
![]()
![]()
薪续三台
![]()
三台木刻的活,在一代代三台人掌心传承,终成活在当下的老手艺。
![]()
木刻大师牟柯是三台木刻的标杆。
![]()
1939年17岁的牟柯来三台师承冯文清学木刻;70余年治印近万件,“百寿图”赠张学良作百岁贺礼,川渝陕多地景区遍布大师木刻作品。他还毫无保留传艺,培养出牟尔强(子)、谢全鑫、陈乾洪等代表性传人,2006年、2008年先后获评三台县、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后辈亦接棒前行。牟尔强承父艺刻制多座三台等地的地标匾额。
![]()
陈乾洪办师徒展、省文化馆专题展,让三台木刻走得更远。
![]()
90后陈坤豪在潼川镇开“雕客时光”非遗木工坊。
![]()
93后杨璟珩研发“三生万物 如登春台”等文创,连老挝、阿塞拜疆留学生都来潼川古城学刻“三台LOGO”。
![]()
景福小学设传承基地,鲁班镇水美村有非遗工坊,孩子们刻家旁老槐,游客带“涪江号子”木作做伴手礼。这手艺早不是展品,是三台人过年的年画、书房的楹联,是刻在木头里的家乡记忆。
![]()
![]()
暮色里,北坝木案灯还亮着。刻刀落下,木屑沾着梓州宣纸的温。三台木刻,用本地木刻本地景,以三代手传千年艺,把梓州的故事,刻向更远的时光。
(来源:三台文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