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闫婷婷/文图、视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师生专业能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10月18日下午,郑州大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农民画社团学生在学校苏玉芳、申玉、丁艺博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郑州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启一场兼具知识与趣味的非遗探索之旅。
解锁非遗知识
![]()
李宇坤馆长带领学生沿预设路线参观,依次讲解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书画及传统技艺四大展示区。重点讲解黄建军《西游记》《红楼梦》主题剪纸的构图技巧与色彩搭配,刘氏“瑞兴和”木版年画的题材选择与印刷工艺,任氏泥塑的造型方法与细节刻画,以及王氏祖传木雕的工具使用与纹理利用。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些非遗文化亲密接触,对它们有更深入认识和理解。
玩转竹编创作
![]()
在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学生在苏玉芳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竹编创作。从挑选竹丝到学习编织手法,大家专注投入,指尖翻飞间,原本零散的竹丝逐渐有了形态,沉浸式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当看到自己亲手编织的作品逐渐成型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
体验指尖快乐
![]()
李馆长从折纸的角度、力度,到剪刀的使用方法,一一细致指导。学生们手持红纸,眼神专注,认真折叠纸张,小心翼翼用剪刀沿着线条裁剪。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喜”“春”剪纸作品逐渐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指尖艺术带来的快乐。
从实践到思考
![]()
参观学习过程中,在申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填写学习单和评价表。学习单聚焦非遗展品知识、竹编实践设计,含步骤记录、巧思设计、成长与发现等模块,从“动手实践”“专注坚持”“创意表达”“合作分享”等维度进行评价,结合自评与互评记录成长,并写下非遗认知与传承思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沉淀。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将所学所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
这场非遗探索之旅,既是一次“走出课堂”的实践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对学生而言,指尖的竹丝、剪刀下的纹样,让抽象的“非遗”变得可触、可感,在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对学校而言,活动破解农民画课程的创作“瓶颈”,为后续教学提供“非遗+课程”的新方向;对非遗文化而言,少年们的好奇、热爱与尝试,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学生们在评价表中写下的:“我要把今天学到的非遗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要在社团里创作出更多‘非遗故事’,让更多人喜欢传统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