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你有没有想过,一幅幅色彩浓烈、笔触质朴的农民画,不仅能挂在墙上,还能“跳”上舞台?
2025年,一部名为《画里乡田》的民族舞蹈作品,不仅拿下贵州省“群星奖”舞蹈类第一名,更代表贵州走向全国“群星奖”终评舞台。它用身体作笔、以舞台为卷,将静态的农民画转化为动态的视觉诗篇,成为六盘水文旅融合的一张闪亮名片。而它的前身,正是2024年在南昌举办的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汇演中大放异彩的《豆豉粑娶媳妇》,该作品入选中国舞协“繁花竞放”全国汇演,巧妙融合水城农民画和小花苗元素,以夸张诙谐的表演和轻松有趣的情节赢得现场1200名观众的热烈掌声,线上直播观看量达17.99万人次。
![]()
《画里乡田》海报。屠琪制作
从墙面到舞台,农民画的二次生命
水城农民画,早已不是“土味”的艺术代名词。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根植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剪纸等传统技艺,融合民族风情与现代绘画语言,形成夸张变形、色彩浓烈、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风格。乡亲们“拿起锄头是农人,拿起画笔是艺术家”,他们秉持“想什么就画什么,怎样好看怎样画”的自由创作理念,将日常劳作与民族记忆转化为绚烂画面。
水城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组织开办农民画培训班,1987年48幅作品在北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8幅,1988年水城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此后,农民画持续走向国际,2005年,水城农民画首次登上国际艺术舞台,40幅作品受邀亮相巴黎,时任巴黎市长奥朗德格外喜欢,水城农民画因此赢得“东方毕加索”美誉;2012年再次亮相巴黎,2024年赴温哥华展出,2025年赴东京、悉尼展出。截至2025年,累计250余件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200余件作品被国家级、省级美术馆收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
在此基础上,《画里乡田》赋予了这些静态画作以二次生命。作品深度融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通过灯光、投影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使舞台成为一幅流动的农民画——梯田在光影中延展,芦笙舞步呼应着画中的粗犷线条,民族唱腔与现代配乐交织共鸣,构建一个沉浸式的乡土宇宙,完成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叙事的艺术跨越。
这部作品的成功,远不止于视觉形式的创新。它立足于六盘水市水城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是一次深具理论意义的文化实践。作品紧扣“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以非遗水城农民画为视觉基因,以小花苗芦笙舞为韵律线索,将农村的劳作场景、节庆仪式与自然风貌,转化为富有叙事张力的舞蹈语汇。
通过舞台艺术与情节叙事的双重构建,《画里乡田》不仅再现了农耕文明的历史脉络,更串联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它让农民画的斑斓色彩在时空中舞动,让芦笙的古老韵律在剧场中回响,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也传递出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传承的当代礼赞。
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秘书长夏小虎对前作《豆豉粑娶媳妇》的高度评价——“接地气、有思想、有故事、有内涵”,《画里乡田》延续了这一创作理念,生动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它不是在简单“跳画”,而是在“跳生活”——用身体语言传递对土地的热爱、对民族的记忆、对新时代乡村生机的高度礼赞,深刻印证了“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
《画里乡田》舞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
《画里乡田》舞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场舞蹈,赋能一个产业
《画里乡田》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剧目,成为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典型范例。它背后是水城农民画系统性产业开发的缩影。截至目前,水城农民画已完成版权登记3280项、专利18项、商标21项,版权直接收益达103.7万元。衍生开发覆盖动画短片、主题餐厅、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夜郎风”品牌更涉足农民画主题民宿、数字藏品等新业态。2024年,相关产业总收入达413万元。
舞剧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演艺+旅游”的融合路径。它兼具视觉震撼与文化内涵,既可整体展演,也可拆分演出,成为美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基层审美提升的现实版本。未来,依据《水城农民画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中“拓展演艺衍生品”的方向,它有望进一步开发为驻场演出、巡演剧目,持续释放文化IP价值。
艺术创新与产业繁荣离不开系统性的制度支撑。在顶层设计上,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台《促进水城农民画繁荣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分工方案》,六盘水市编制《水城农民画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以“系统谋划、整体规划、年度计划”统筹推进;水城区制定《水城区贯彻落实〈水城农民画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工作方案》《2025年水城农民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方案》,形成三级联动政策体系。机制优化方面,市区两级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统筹调度,细化非遗申报、企业培育等核心目标,并以原创质量、市场销售等量化指标检验成效。
同时,随着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水城农民画版权贸易分中心、水城农民画院陆续落地水城,“师承制”传承体系初步成型,为农民画的创作、版权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由上至下、多方协力的政策生态,正是水城农民画及其衍生舞台作品能持续迸发活力的制度基础。正如六盘水市文化馆所强调的,他们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创作更多反映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用艺术形式展现三线文化、乡村文化和新时代六盘水人的精神风貌。
![]()
徐源《金秋丰稔》。
艺术与时代共鸣
正如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采风团的学者所说:“传统的艺术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总是在寻找与当代对话的方式。”
《画里乡田》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对话——它让水城农民画从乡间走向剧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传统走向未来。作品不仅是六盘水市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更是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将农民画与民族舞蹈有机融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正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殷殷嘱托在贵州大地上的鲜活回响。
它不仅仅是一场舞蹈,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一种乡村振兴的叙事、一个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样本,展现了贵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以艺术赋能乡村,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的坚定步伐。
而当画中人与台下人目光交汇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乡土艺术永不落幕的生命力,是中华文脉在守正创新中绽放的时代芳华。(图/文 王娴、朱金贵、杨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