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近日,有院士直接称,中国的末敏弹世界最好。如今被中国“量产白菜化”的这个末敏弹到底是什么来头?它有多重要?
末敏弹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军方研究了十年,拿出了“萨达姆”设计方案,这个缩写名称可能属于巧合,这种弹一直到80年代技术才成熟。
![]()
美国早期研制的“萨达姆”单体直径约为147毫米,重量在10公斤左右,这种弹的内部装有雷达和热传感器,它没有动力系统,也不能像导弹那样可以跟踪目标,一般是被集成在子母弹或集束炸弹当中,一枚155mm炮弹大概能带两枚。
炮弹飞到目标区域上空后,内部的子炸弹与母体分离,然后依靠减速伞稳定姿态,在这些子炸弹上继承了红外探测系统,炸弹旋转对地面进行螺旋式扫描。
![]()
当它到达预定的高度100至150米时,探测到下方的装甲车辆就会引爆战斗部,射出一枚高速金属柱体攻击防护相对薄弱的坦克顶部。如果未能发现目标,弹药可以自毁。
末敏弹的概念就是这样的,内部的构造各有不同。比如瑞典研制的一款末敏弹,不是用小降落伞来减速,而是用两个金属片。它射出的金属柱体原本是一个喇叭状紫铜罩,在炸药爆炸后,这个紫铜罩被压缩成一个弹丸,以6马赫以上的速度飞向坦克的炮塔,打出的孔很小。如果没有引燃坦克内部的弹药,旁边的友军都不知道它被打穿了,但是打开通讯系统,一问一个不吱声。
![]()
末敏弹的优势是发射之后可以不管,它能自我锁定,也不需要卫星制导。在使用炮射末敏弹时,需要大概知道坦克所在位置的坐标,之后炮手开火就行。一枚炮弹可以摧毁两辆坦克,性价比与FPV无人机相当,而且方便,不需要飞手实时操控,发射之后就不用管了。
![]()
而用飞机或者大尺寸的火箭炮来投送末敏弹,一打就是一大片,当然前提是目标位置下方有坦克集群。这类末敏弹的母弹可以看做集束炸弹,专门对付钢铁洪流。
中国的末敏弹起步晚,以前西方国家捂的很死,这种弹药比较神秘,90年代我们才开始研制。作为重大攻关项目,由杨绍卿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经过十多年的刻苦攻关,在2008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末敏弹武器系统。到了2012年,末敏弹的设计、分析、仿真、试验、评估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
![]()
中国的末敏弹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炮射型,另一种是火箭弹型,比如我国的PHL-191远程火箭炮、卫士2火箭炮都备有末敏弹版火箭弹。
说我国的末敏弹技术世界第一一点也不虚,前面介绍瑞典的那款末敏弹已经是西方国家中比较先进的了,但是它在寻找地面目标时依靠的是自身旋转扫描,响应速度慢,打的还不准。中国末敏弹采用了稳态扫描技术,具体是怎么实现的,目前没有详细的公开资料。另外,我国的末敏弹上面传感器更多,用的是多模复合型探测系统。
![]()
前面说了,初始版的末敏弹利用红外探测系统来锁定目标,但是第三代坦克有很多装备了红外告警系统,它知道自己被扫描了,之后坦克能发射烟雾弹、封烟,这时末敏弹想要精准击中它就很难了。
中国的末敏弹还用到了毫米波技术,抗干扰能力强、目标识别精准,即便是对于熄火伪装的装甲车辆,热源几乎看不到,我国的末敏弹也能一击命中。这种炮弹在中国对外演习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考验,命中概率在80%以上,美国”萨达姆“最先进型号的命中率大概只有55%。
![]()
当下无人机在战场普及,末敏弹还有价值吗?
俄乌战争期间双方都在使用末敏弹,只不过用的比较少,末敏弹的价格比无人机要贵、比反坦克导弹便宜,两个穷鬼打仗,用的自然不多。
![]()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半导体和各类传感器的民用市场庞大,军工企业很容易采购到他们想要的零部件。军用传感器和芯片的要求没有民用的高,皮实耐用就行。当然,双剑合璧是最好的,用无人机挂着末敏弹打击坦克装甲车会获得双倍的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