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吉军,新媒体:汉唐智库!
2025年10月底,唐纳德·特朗普表示希望中国协助应对与俄罗斯的冲突,乌克兰情报部门披露中国生产的无人机零部件大规模流入俄罗斯无人机产业链。
于是,俄乌战场的焦点再次来到了无人系统与供应链话题。
事实上,中国早已对无人机出口采取了管制措施。只是俄乌双方都通过国际电商购买民用无人机零部件,然后自行组装成简易无人机,挂上手雷就成了杀人利器。
这与中国的立场无关,也与中国无人机企业无关。
只是,谁都想不到,中国民用无人机配件,竟然成了俄乌决胜的关键因素!
![]()
一、无人机成胜负手!
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无人机在战争中开始发挥作用,是2020年7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武装冲突。
在那场冲突中,无人机作战为阿塞拜疆军队取得冲突进程主导权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既是因为亚美尼亚方面无人攻防能力较弱,对阿塞拜疆无人机作战优势的快速增长缺乏足够警觉,也是阿塞拜疆长期以来重视发掘无人机作战潜力的体现。
转眼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当时的俄罗斯还没有意识到无人机的巨大威力,依然沉迷于钢铁洪流装甲决胜的战争模式。这种落后的战争观念,导致俄罗斯在第一波冲突中损失惨重。
到了2023年,无人机已经成为俄乌双方摧毁对方战力的第一手段。
战争进入2024年、2025年,局面发生巨大变化,无人机不仅是侦察与压制工具,更成为持续消耗战、纵深打击战的重要武器。
统计显示,俄乌双方每日的制式无人机出动量已经从数十架跳升至数百架的水平。
分析指出,战争的下一阶段的胜负,关键就看谁能在无人机规模、续航、传感、抗干扰方面取得突破。
乌克兰方面更早提出要用数千架廉价无人机写下新版战术,俄方借助中国及其他来源的大规模零部件供应,迅速扩大无人机战斗编组。
中国一家独大的民用无人机与关键零组件市场,成为了这场战争背后关键的隐秘力量。
二、决定性的供应链!
乌克兰情报部门披露,在击落的俄军无人机残骸中,中国制造或起源的无人机组件占比极高。
其中,有一款俄罗斯伪装版的无人机,所有的组成模块和部件皆来自中国企业。
乌克兰有报道指出,中国对乌克兰出售无人机组件大幅收紧,而对俄方却在关键零部件(如光纤电缆、电机、导航模块等)供应上出现了流量增长。乌克兰媒体称:“几乎每个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的。”
无人机配件供应链的关键点在于,无人机虽价格低廉,但对零部件质量、抗干扰能力、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极高。
当中国公司能提供廉价、大规模、且具备一定军用化能力的军民双用途组件时,俄方便能够迅速扩大产能、压垮乌军的防御。
只要零件供应不断裂,俄方无人机体系的扩张就不会受根本制约;
反之,乌方如果能够阻断中国组件的供应,那俄军就会失去无人机优势。
三、乌克兰的转型!
乌克兰并非毫无作为。面对零部件受制的局面,中国组件被认为是供应链的关键弱点。乌克兰采取了两项应对路径,一是加速国产化替代,二是通过盟友转供链绕开中国供应链。
例如,乌克兰本土公司 Motor-G 正在开发专为无人机设计的国产电机,从而削弱对中国电机的依赖。
此外,乌方加快生产 FPV、自杀式无人机,通过小批量、高频耗损模式,力争成本更低、可换性更强。
但是,乌克兰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高品质传感器、导航模块、光纤链路、电池技术仍在进口依赖。中国及其它国家零件的出口限制,使乌克兰补给链受压。
换言之,乌克兰在技术路径上开始转型,但关键零件受控到关键零件自制之间,还差一条系统化、规模化的产业链路。
时间,是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
四、无人机决定胜负的五大要素!
为什么无人机如今成为俄乌局势甚至全球冲突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从以下五大要素来看:
一是成本比优势,一架廉价无人机能威胁一辆装甲车、一座雷达站或一条补给线。换一辆坦克,需要百万美元;一架无人机,几千美元即可。
二是持续压制能力,无人机可持续出动、重复打击,对传统防空体系构成了疲劳战杀伤。如果对方防空资源被耗尽,那么无人机战术更具杀伤力。
三是纵深打击能力,通过光纤链链接、双用途零件、控制系统,小型无人机从辅助工具跃升为攻击手段。俄方采用的大批量无人机突袭,就是这一点的体现。
四是供应链控制权,战争不仅是在前线作战,更需要后方补给体系的支持。中国零件流入俄国,就是俄方无人机优势的重要来源;乌方幻想能切断这一供应链,便有机会逆转战局。
五是电磁环境与反制的难题,无人机平台虽小、成本低,但技术门槛也高。抗干扰、导航自主、数据链保密等,是后无人机时代比拼的核心。谁掌握这些,就在战场先手。
在俄乌战场中,五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无人机正在从作战辅助因素,转为决定性力量。
五、战场实情!
在俄乌冲突中,多个实例说明无人机体系的深远影响。
首先,乌克兰获得的情报表示,中国为俄方无人机提供80 %关键电子部件。 其次,欧洲情报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俄方无人大规模生产体系的重要支援来源。
另一方面,乌克兰无人机虽然铺天盖地,但核心组件依然受制于进口,在来自中国的零配件供应受限后,产能受到冲击。
在前线,俄方通过大量无人机突袭、压制乌防空、打击基础设施,不再仅依赖导弹冲突。乌方强调数千架无人机攻”,但仍缺乏大规模打穿俄军防空的能力。
无人机在这场冲突中体现两点关键:
一是规模与持续出动能力,二是关键零件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六、胜负盘!
如今,俄乌战场两军交汇处存在20公里的无人机死亡地带。
双方装甲力量和有生力量,只要进入20公里交战区域就会遭到对方无人机的攻击,生存极其艰难。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出,无人机已经从战术工具,成了战略变量。那么未来谁能占据优势?
首先,中国零件供应链的走向将成为决定因素
如果中国选择强化对俄的供应,或是恢复对乌的零件出口,战局或迎重大转折。
其次,产业化无人机生产与国产替代将主宰战争局势。乌克兰正加速本土生产、一批企业突破关键部件,但距离摆脱外部依赖仍有距离。如果能在6到12个月内实现零件国产化突破,将极大提升无人机战力。
三是反无人机与反制能力将决定后阶段走向。无人机优势虽鲜明,但如果某方的防御、电子战、拦截、干扰能力迅速提升,廉价无人机的战场优势会被稀释。因此,胜负不仅看攻击能力,更要看防御能力。
在这场无人机决定胜负的冲突中,胜利方不会简单是无人机多或设备好,而是能将无人机优势转化为 持续生产能力、稳定供应链、反制系统的共同胜势 。
无人机不是孤立武器,而是制度、产业、供应链的共同结果。
这方面,乌克兰确实不占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