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统筹配置资源,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帮扶,“以硬核基建破解民生痛点、以长效育人筑牢文化根基”,形成了“硬件奠基、软件赋能、文化铸魂”的教育帮扶新模式,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教育事业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
建好伽师的“北京学校”
伽师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喀什地区西南部,常年风沙弥漫,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米娜木·吾拉依木是接受中储粮集团教育帮扶的第一批学生,如今,她已成为伽师县委党校的一名教师。在米娜木看来,中储粮集团的教育帮扶改变了当地学校曾经简陋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她和许多同学铺就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
“过去县里教育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好多学校连个正经食堂都没有。”中储粮集团派驻伽师县帮扶干部杨勋回忆起当时的教育设施状况说。
2018年,中储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到伽师县调研时发现,伽师县的寄宿制学位无法满足全县近12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需求,并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当地的普及率较低。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中储粮集团从2019年到2025年,连续投入定点帮扶资金2.73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补短提质工程”,改善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6年间,卧里托格拉克镇第三小学、巴仁镇第四小学、伽师县实验中学、伽师县第六中学等4所现代化中小学拔地而起,为当地新增优质学位1.1万个,约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援建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校园优美,被当地群众称为伽师县的“北京小学”“北京中学”。此外,学校全面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
在中储粮集团的教育帮扶下,伽师县巴仁镇第四小学的校园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巴仁镇第四小学就是中储粮集团援建的学校之一,拥有全县最先进的智能教室、图书馆、音乐室、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电子琴,有了音乐教室后,我现在也学会了弹琴。”该校五年级学生开热·努尔买买提买兴奋地说,她的音乐梦正是从学校音乐厅开始萌芽的。穆妮赛·沙拉依丁是学校著名的小主持人,每天负责带领同学们晨读。这个曾经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羞于开口的维吾尔族女孩说:“我最喜欢智能教室的VR设备,它能带我去看故宫、长城,还能让我看到大海。”穆妮赛的父亲沙拉依丁·肉孜感动地说:“过去我们只会放羊种地,现在孩子不仅普通话流利,还会用电脑做课件,有时甚至当起我们的小老师、小翻译官,教我们认字说普通话。”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学习模式,逐渐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家庭落地生根。
“学校教室里安装了‘班班通’大屏幕,孩子们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实验室里,学生们能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科学的奥秘……你们给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老师们深受感动,教学和学习热情高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用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学生们懂得了感恩与珍惜,都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巴仁镇第四小学教师陈建芳在给中储粮集团的感谢信中写道。
打造新疆的“本土名师”
改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摆在中储粮集团党组面前的重大课题。伽师县教育局局长乃买提江·纳斯如里介绍:“当时县里的教职工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46.19%,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不超过20%,无任何职称的教师占47.41%;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薄弱,小升初语文及格率仅为13.57%。”
2021年,经过多次深入调研,中储粮集团党组决定在伽师县启动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千日筑基工程”,三年共计投入3000万元定点帮扶资金,系统性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专项攻坚。项目以“赋能1所乡村特色示范校建设”为牵引,以“助力4所项目校教育能力提升”为支撑,以“辐射带动县域所有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基础,开展各类培训覆盖5.62万人次,惠及10.7万名师生。
项目汇聚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培训讲座、入校指导,在教育管理、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案例研讨。
项目开展以来,带动全县9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及学校中层管理者参与其中。在中储粮集团的推动下,伽师县相关学校管理层共有120余人次前往内地教育先进校参与日常管理,汲取管理经验,有效提升了当地教育管理能力;部分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跟岗学习,参与教学各环节,积累教学经验。项目还引入线上课程资源平台、智能阅卷系统等数字化工具,通过线上资源共享、理论培训与线下教学实践、技能提升相结合,全面提升伽师县教师教学水平。围绕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等主题,开展80余场直播培训,参与教师7000余人次。
依托“教育质量提升千日筑基工程”,当地还举办了三届“京伽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在赛后开展教学经验分享论坛,480余名教师参与教学比赛,1200余人次教师参与分享论坛,有效推动了先进教学理念在全县的传播与应用,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
中储粮集团援建的伽师县巴仁镇第四小学。
2023年,9名项目校种子教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校为本”小课题研究申报中成功立项。2024年,又有10个课题组申报成功。此外,10名项目校教师在自治区级教学比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年优秀教学成果论文三等奖。乃买提江说:“中储粮集团教育帮扶项目帮助我县学校从管理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三大维度发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4年中考,我们学校的平均分从277.83分提升至330.68分,高中录取率从46.7%提升至69.4%,在喀什地区排名从86位上升至68位,上升了18个位次。近3年来,我们学校被内高班录取的人数一直稳居全县前三名。”巴仁镇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李苗激动地说,“这和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老师们新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而这些,都是在中储粮集团的帮扶下,我们才拥有的。”
培育明天的建设中坚
“截至目前,中储粮集团援建小学已经走出了6295名毕业生,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累计向内初班和重点中学输送优秀毕业生320人,成为教育帮扶促进边疆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乃买提江介绍,在中储粮集团教育帮扶项目的帮助下,伽师县全县本科上线率从2022年的11.08%提升至2025年的17.8%,特别是中储粮集团援建的伽师县实验中学,其本科上线率高达63.83%,位列喀什地区前十名。
“中储粮集团带来的,不仅有硬件的改善、软件的提升,更有将民族文化元素和德育融入教学,积极促进边疆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李苗介绍,在中储粮集团帮扶项目的支持下,学校构建了“阳光”校园文化和以“书法”为核心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生活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据了解,在教育帮扶工作中,中储粮集团积极支持伽师县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及思政课程创新,组织全县师生共同参与,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及生活,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年多以来,全县共举办4场主题德育活动,近3000名师生参与,形成了10节优质学科德育课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个教育阶段,确保了德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有力推动了伽师县德育一体化进程。
“这些孩子的变化让人惊喜。”从教25年的巴仁镇第四小学党委书记夏伊尔·麦依丁指着荣誉墙说。墙上展示着首届毕业生苏麦亚·亚尔买买提的照片,这个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姑娘,如今已在乌鲁木齐市第56中学就读。她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是‘北京学校’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一走进巴仁镇第四小学,就可以看到“小水滴”雕塑。校长蒋世韦介绍:“水滴造型寓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它见证着心相连、手相牵、情相融。”苏麦亚的信,就是对明天回报家乡、“心相连、手相牵、情相融”的描述。而阿米娜木,则正在身体力行,书写“回报家乡”的故事。
阿米娜木的家乡在克孜勒博依镇曲如其村。2013年,她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但2015年暑假,母亲生病,巨额医疗费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本就贫困的家庭摇摇欲坠。就在她准备辍学回家、扛起家庭的重担时,中储粮集团驻村第一书记艾克帕尔的到来,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晦暗的世界。“阿米娜木,中储粮集团的叔叔阿姨们相信,你一定能走出困境!”艾克帕尔给她送来了中储粮集团的助学金。那一刻,阿米娜木的泪水夺眶而出。
2017年6月,阿米娜木以优异的成绩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当同学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繁华的大城市,争相投递简历时,作为村里首个获得资助的学生,她毅然放弃了所有外地的录用机会,选择回到伽师县,成为伽师县委党校的一名教师。她坚定地说:“我的根在伽师。中储粮集团不仅改善了我家的生活条件,还在我母亲重病时伸出援手,通过帮扶干部发动村民捐款救治。这些恩情,早已深深烙在我的骨子里,成为我回报家乡的责任。”
中储粮集团的帮扶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助学传统始终未变。10年来,中储粮集团累计资助学生77名,其中89%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新疆工作,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农技员、基层干部,这些毕业生如同胡杨种子般撒遍了天山南北。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2025年夏天,阿米娜木和新任中储粮集团驻村第一书记谈家训共同主持“梦想启航”助学仪式,向12名学生发放了2.1万元助学金。
(供稿单位: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0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