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反转基因舆论背后的两股核心操控势力
![]()
在反转基因的舆论场中,普通民众的情绪化质疑往往只是表象,真正让“污蔑科普者收钱”成为常态的,是两股拥有明确利益诉求的操控势力。它们凭借资金、渠道和话术优势,将转基因议题从“科学讨论”扭曲为“利益对抗”,而农业农村部2011年的分析早已点破关键——
这些势力中“无一是分子生物学专家”,其所有行动的核心目的,都是通过制造对立、抹黑科普来维护自身利益,而非关注公众健康。
一、有机食品企业:用“反转”筑商业壁垒,靠谎言维系溢价
有机食品行业的生存逻辑,高度依赖“天然=安全”的消费认知,其产品定价往往是普通食品的3-10倍,这种溢价的核心支撑点,正是公众对“非天然食品(包括转基因)”的担忧。一旦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被科学证实并广泛接受,有机食品“更安全”的营销话术将不攻自破,其高价策略也会失去合理性。因此,部分有机企业从商业利益出发,主动将“反转基因”打造成市场竞争的武器,通过系统性操作引导舆论,让“支持转基因=收黑钱”的谎言深入人心。
这类操作绝非个案,而是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式传播路径。以2020年某头部有机食品品牌的事件为例,其并非简单发布反转言论,而是构建了“产品暗示+KOL渗透+伪造证据”的完整闭环。在产品端,该品牌旗下电商平台所有商品详情页均添加“拒绝转基因,抵制资本操控的伪科学”标签,将购买行为与“守护家庭健康、抵制不良资本”的价值观绑定,暗示选择其他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就是“被资本欺骗”;在传播端,其通过母婴类、健康类KOL矩阵扩散内容,这些KOL以“宝妈博主”“营养师”的身份,发布《警惕!这些科普博主正在用伪科学毒害你的孩子》等文章,明确将科普转基因安全性的作者列为“黑名单”,声称这些博主“每月从某跨国种子公司领取数万元补贴”,甚至编造“某科普作者子女从未吃转基因食品”的虚假细节,强化“双重标准”的负面印象;在证据端,该品牌员工伪造科普作者的“银行流水截图”,截图中清晰标注“某种子公司转账”记录,通过粉丝群、家长论坛等私密渠道传播,营造“实锤证据”的假象。
尽管后续有技术博主通过对比字体、核查银行流水格式,证实截图系PS伪造,市场监管部门也以“虚假宣传”对该品牌处以50万元罚款,但负面影响已难以挽回。在该品牌的目标客群——宝妈群体中,“支持转基因的博主都收了钱”的认知已形成固化印象,许多家长即便看到科学证据,也会因“担心孩子健康”而选择相信KOL的言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并非个例,2021年某有机奶粉品牌也曾因在宣传中暗示“转基因食品导致儿童过敏”,被消费者协会点名批评;2022年多份市场调研显示,超60%的有机食品消费者认为“科普转基因的人都有利益关联”,而这一认知的主要来源正是有机品牌及其合作KOL的传播。这些企业通过将商业竞争伪装成“健康保卫战”,成功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转化为对科普者的敌意,最终实现维护自身市场份额的目的。
二、境外势力:以“反转”为政治工具,用阴谋论阻碍中国科技
如果说有机企业的操作是商业利益驱动,那么部分境外势力对转基因议题的介入,则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通过抹黑中国转基因技术、煽动公众恐慌,阻碍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而维护其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若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并商业化应用,将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减少进口依赖,这直接威胁到部分国家在种子、农业技术领域的霸权,因此,这些境外势力将“反转基因”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抓手。
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的2018年某境外NGO案,清晰揭示了其操作模式的系统性。该NGO表面以“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为宗旨,实则接受某国政府背景的基金会资助,长期在华开展“转基因研究项目”。
其具体操作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培养代理人”,通过“调研补贴”“学术交流”等名义,向国内高校环境科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自媒体博主发放资金,要求他们以“独立研究者”“公益博主”的身份发声,且明确规定“不得提及资助来源”;第二步是“制造本土化阴谋论”,该NGO提供的“文章模板”中,刻意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粮食主权丧失”绑定,例如将中国批准某转基因玉米品种,歪曲为“中国科学家收了美国某种子公司1000万美元回扣,出卖国家粮食安全”,将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描述为“外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人体实验”,这些内容通过代理人的社交账号、学术论坛等渠道发布,营造“中国科研界被资本渗透”的负面氛围;第三步是“组织舆论攻击”,每当国内有科学家发布转基因相关研究成果,或主流媒体推出科普文章,该NGO便会通过代理人组织水军,在评论区集中发布“汉奸”“卖国贼”“拿外国人钱办事”等攻击性言论,同时批量举报科普内容“虚假信息”,试图通过平台规则去除科学内容。
更隐蔽的是,该NGO还会通过“学术渗透”影响公众认知。例如,其资助国内某高校学者撰写《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估》一文,文中刻意夸大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忽略国际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性结论,该文章被多个反转基因自媒体引用,作为“转基因有害”的“学术证据”;又如,该NGO组织“转基因危害”主题研讨会,邀请境外反转基因学者来华演讲,同时邀请国内代理人参会,会后通过媒体发布《中外学者共同呼吁:暂停中国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新闻,营造“国际科学界反对转基因”的假象。
这些操作的目的并非“关注食品安全”,而是通过三重手段遏制中国:一是阻碍技术应用,通过公众恐慌迫使政府放缓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审批,延缓中国农业科技落地;二是抹黑科研群体,通过“收外国钱”的污蔑,破坏公众对中国科学家的信任,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获得社会支持;三是制造社会对立,将转基因议题转化为“政府与民众”“科学家与公众”的矛盾,削弱社会共识。正如国家安全机关在案件通报中指出的:“该NGO的行为,本质上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外衣,实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试图将中国锁定在农业技术落后的位置,确保其本国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而那些被煽动起来的普通反转人士,在不知情中成为了境外势力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人”,他们的谩骂与污蔑,最终损害的是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与科技发展利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