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青华中学以“年薪40万起”在山东大学专场招聘会上寻觅奥赛教练员却无人问津的现象,折射出基础教育领域对竞赛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供给短缺的深层矛盾。
从校方诉求来看,招聘奥赛教练员的核心目的在于依托竞赛成绩打通学生多元升学通道,进而实现学校品牌的跨越式提升。
该校明确提出“力争全国第四,一年出四五十个清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奥赛成果——在强基计划政策导向下,清华、北大的数学英才班、物理卓越计划等招生项目逐年扩容,且多从奥赛获奖学生中选拔,银牌以上可破格入围,金牌得主甚至能免高考录取。
![]()
重庆巴蜀中学一年94个清北名额中90个来自奥赛,宁波镇海中学70个清北生亦源于竞赛优势,这样的案例让烟台青华中学坚信“高考强校必是奥赛强校”,希望通过顶尖教练培养出省队乃至国集选手,在山东105个省队名额中抢占先机,实现“985 水平学生进清北”的培养目标。
竞赛成绩也是学校吸引优质生源的核心筹码,该校打造“奥赛教练天团”的举措,本质上是为了承接烟台最优秀的学生,形成“优质师资—竞赛成绩—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
![]()
奥赛教练员的热门程度,根源在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与中学教育竞争的双重驱动。教育部多次强调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强基计划的关联性,强基计划校测直接考查奥赛一试题(即大一、大二知识),未学过奥赛的学生几乎难以得分,正如栾天昊同学凭借奥赛基础在清华强基校测中斩获高分,以681分入围却以折算后696分的成绩成为最高分录取者。
这种政策导向使得竞赛成绩成为升学“硬通货”,北大数学院200多个学生中仅39人未学过奥赛,高考数学压轴题也多融入竞赛思维,进一步凸显了竞赛教育的重要性。
![]()
此背景下,中学间的竞争已从常规教学延伸至竞赛领域,江苏海门中学、广东中山多所中学等纷纷开出40万至150万不等的年薪争抢教练,形成“竞赛成绩决定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决定学校地位”的竞争逻辑。
更关键的是,奥赛教练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常规教学的赋能上,他们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学能力与逻辑思维,能显著提升学校整体升学水平,这使得竞赛教练成为各校争夺的核心资源。
![]()
当前奥赛教练员难招的困境,是供给端短缺、岗位要求严苛、发展平台受限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以下是五个方面的原因分析,揭示出行业的内幕。
第一,合格人才“蓄水池”本身就极为狭小。能达到教练水平的群体多为高中阶段获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学生,而这类学生进入顶尖高校后,绝大多数选择读研、读博流向科研领域——山东大学相关人士就指出,该校有竞赛经历的学生极少直接选择中学任教。
全国范围内,五大学科奥赛省一等奖得主每年仅数千人,愿意投身基础教育的更是不足5%,难以满足各地中学的需求。
![]()
第二,岗位对能力与心性的要求远超普通教师。奥赛教练不仅需精通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知识,还要具备解题、授课、规划培养体系的综合能力,正如黄冈中学所言,还需过“苦累关”“寂寞关”“压力关”——要牺牲寒暑假钻研难题,独自应对教学挑战,承受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与升学压力。对刚毕业的应届生而言,这种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远超其预期。
第三,地方中学的平台劣势显著。烟台青华中学这类地方学校,既缺乏一线城市名校对接高校专家、获取竞赛一手资源的渠道,也难以像广州、苏州的学校那样提供成熟的团队支撑与清晰的成长路径,而竞赛成绩的产出高度依赖资源整合能力,这让求职者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
![]()
第四,更值得注意的是,薪酬吸引力存在“虚高”成分——多地中学的高薪与竞赛成绩直接挂钩,如培养出国际奖牌的教练年薪才达150万,若未能带出获奖学生,实际收入会大幅缩水,这种绩效压力进一步劝退了求职者。
第五,行业内“挖角”成风,成熟教练多被高薪名校吸纳,地方中学通过校招直接获取人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陷入“招不到、留不住”的恶性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