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能牵动文人情怀的野菜,莼菜一定榜上有名。它曾让西晋张翰因思念“莼羹鲈脍”而弃官归乡,更因富集锌元素被称作植物中的“锌王”。
可如今,这曾在江南水乡随处可见的美味,却渐渐难寻踪迹,若有幸遇见,还请格外珍惜与保护。
![]()
莼菜在文人笔下,从来不是普通野菜。最早在《诗经》中,便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的记载,有学者指出,古人所吃的“茆”就极大可能是莼菜,可见古人采食莼菜的历史之悠久,至今已经超1000年了。
而真正让莼菜名声大噪的,当属“莼鲈之思”的典故,估计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才知道了莼菜的!
这个典故很有知名度,说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突然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莼羹(莼菜煮的汤)与鲈脍(切细的鲈鱼),竟毅然辞官归乡。
![]()
此后,“莼鲈之思”成了乡愁的代名词,李白、陆游等诗人也多次在诗中提及莼菜,让它从餐桌上的食材,变成了承载文化意涵的符号。
但是听说过莼菜的人很多,见过它的人却不多,而吃过的就更少了,特别是最近几十年莼菜更珍贵和稀有了!
那么,这莼菜到底长啥样呢?
从植物学角度看,莼菜是睡莲科莼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模样十分特别。
它没有明显的茎秆,叶片呈椭圆形,像一片片浮在水面的绿玉,叶背还覆盖着细密的透明胶质,摸起来滑溜溜的;藏在水下的嫩茎同样裹着胶质,这也是莼菜最独特的形态特征。
![]()
莼菜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必须扎根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湖泊或池塘中,且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水温,因此主要分布在我国江南水乡!
比如在著名的江苏太湖、浙江西湖、湖北洪湖等地,过去这些水域的水面上,常能见到大片莼菜铺展成的“绿毯”。当地人不仅打捞来吃,还会把它们大量用来喂猪,喂家禽等!
作为野菜中的“珍品”,莼菜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与营养两方面。食用上,莼菜最经典的吃法是做汤,如“西湖莼菜汤”,只需将新鲜莼菜与鸡丝或火腿丝同煮,凭借自身的胶质就能煮出浓稠鲜美的汤品,入口滑嫩清爽,毫无腥气;也可凉拌或与豆腐同烧,突出其本味。
![]()
在古代对莼菜的评论非常高,它由于含有丰富的胶质,鲜墩细滑,与茭白、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就连在《齐民要术》中都有记载:“芼羹之菜,莼为第一”。
但是做法简单,吃起来却很美味,同时营养价值也很高!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是它的微量元素含量也高,尤其是莼菜堪称“锌元素宝库”,每100克鲜莼菜中锌含量约1.9毫克,远超普通蔬菜!
锌对维持人体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至关重要;同时,它还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钙、铁等矿物质,其含有的胶质更是一种天然多糖,对身体有益。
然而,在过去很常见的野菜,甚至不怎么受重视的它,如今却变得稀有和罕见了,甚至成为了濒危的植物!在几年前,它就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程度是极危!而且它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是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
如今莼菜变得很少见了,更多是人为与环境因素所致。首先是水质污染:莼菜对水质极为敏感,随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许多原本适宜莼菜生长的水域水质下降,导致其无法存活;
其次是栖息地减少:部分湖泊、池塘被填埋开发,或用于养殖鱼虾,挤占了莼菜的生长空间;
最后是外来物种入侵:一些水生外来物种会争抢莼菜的养分,进一步压缩其生存范围。
如今,只有少数生态保护较好的水域,还能见到野生莼菜的身影,更多时候,我们吃到的是人工培育的莼菜了。
如果你在南方的水域看到了野生的莼菜,可不要急着采摘,先要了解是不是种植的,能不能采摘哦!保护莼菜生长的水域,不随意破坏其栖息地,便是对这份“江南乡愁”最好的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