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芯片市场基本是 X86、ARM、RISC-V 三分天下,但这仨的日子可不一样。X86 早就把 PC 和服务器市场攥在手里了,ARM 更不用说,咱们用的手机这些移动设备,十有八九都是它的架构。可问题是,这俩核心技术和话语权全在美方企业手里,咱们国内企业想用,得看人家脸色。
对咱们国内芯片行业来说,这事儿风险有些大。比如想拿个架构授权,或者等技术更新,说不定哪天就被美方卡脖子。所以国内企业没法子,只能找条能自己说了算的路。而开源的 RISC-V 架构,自然就成了大家重点押宝的方向。
![]()
RISC-V 能被这么看重,核心就是它开源,还能随便改。不像 X86 和 ARM,得花钱买授权,还不能随便动人家的设计。RISC-V 的指令集是全开放的,企业不用掏高额授权费,想加什么功能模块,完全能按自己的需求来。这种灵活性在 AI、汽车电子这些新领域特别好用,能快速适配不同场景的算力需求。但它以前的缺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好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份额和生态成熟度,跟 X86、ARM 比差远了。
其实这就是先入行的占优势,X86 都发展几十年了,在 PC 和服务器领域,从操作系统到各种工业软件,早就适配得明明白白。而ARM 也借着移动互联网爆发的东风,在手机、物联网设备里扎稳了根,全球几十亿台设备都用它,想换架构太难了。可 RISC-V 2010 年才出来,早期只能在一些低端的嵌入式设备里试试水,其他厂商要是想把架构换成 RISC-V,又费钱又有风险,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动。
![]()
不过现在这差距正变小,而且速度挺快。最近 RISC-V 国际基金会说了个消息,第三方机构 SHD Group 算出来,RISC-V 指令集在硅芯片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 25% 了,这比不少机构之前预测的早了好几年。更关键的是,全球用 RISC-V 做的芯片,一半以上都是咱们国内企业生产的,这说明咱们在这场架构转型里,已经占了个不错的位置。
![]()
现在的 RISC-V 早不是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的小众架构了,它不光在物联网、消费电子领域站稳了脚,还开始往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这些高端市场闯。像英伟达、高通这些国际芯片大厂,都公开说要支持 RISC-V,甚至开始把它放进自己的核心产品里。比如英伟达正在把 CUDA 往 RISC-V 上移,以前这种待遇只有 X86 和 ARM 才有。
生态建设的速度也比预想的快,做 EDA 工具的主流厂商,现在都支持 RISC-V 了;芯片设计也覆盖了 CPU、DSP、汽车电子好几个品类,以前 “只能做专用芯片,做不了通用芯片” 的毛病,现在也在慢慢改。有机构预测,到 2031 年,用 RISC-V 做的芯片出货量能超过 200 亿件,很明显它正在从特定领域往主流市场走。
![]()
回头看国内企业押宝 RISC-V,现在显然看到希望了。25% 的渗透率不只是个数字,更能说明 RISC-V 已经有能力跟 X86、ARM 掰掰手腕了。不过要说 “彻底赌赢了”,现在还太早,毕竟RISC-V生态还不够成熟,高端芯片的性能也得再突破,这些都需要时间。不过有一点能肯定,在架构自主可控这条路上,国产芯片选对了方向,而 RISC-V 现在的爆发式增长,正让这个选择慢慢变成实实在在的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