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山下的时光长卷:刘集纪行
晨雾尚未散尽,白羊山的轮廓已在宁镇扬的晨光中渐次清晰。沿着新修的木栈道拾级而上,63.8米的海拔不算巍峨,却足以俯瞰这片被山水环抱的土地——仪征刘集镇。风穿过82%森林覆盖率的林间,携来茶香与历史的低语,在句城塘的遗迹之上盘旋。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藏着故事,每一缕炊烟都连着古今,循着山水脉络前行,便翻开了这部跨越千年的时光长卷。
一、山水为证:地名里的沿革密码
刘集的名字,最早藏在林溥《扬州西山小志》的纸页间。这部咸同时期的著作记载着"西山十三集","刘家集"便是其中之一,那时的市集已在白羊山北形成聚落,往来客商的足迹踏响了最初的街巷。若追溯行政归属的变迁,更可见其独特的地理纽带——明清时属江都、甘泉两县更迭,直至解放后才正式划入仪征版图,这也是《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中难寻其踪的缘由。
山水是这片土地最古老的注脚。盘古山虽无险峻之势,却因"盘古开天遗泥成山"的传说承载着先民的想象。《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明确记载此山"上有盘古庙,盘古氏有墓",当地人说那墓是"追葬盘古氏魂"之所,山脚下曾散落的庙碑残片,默默诉说着古人对创世神话的敬畏。如今山形渐平,庙宇不存,但"盘古村"的地名依旧,成为连接神话与现实的纽带。
句城塘的遗迹更显沧桑。唐贞观十八年,长史李袭誉引雷陂水筑成此塘,东西阔三百四十六丈,南北长一千一百六十丈,作为扬州古代五塘之一,既灌溉万亩良田,又通过乌塔沟补给运河漕运,是古代水利智慧的活见证。明代渐趋废弃后,其旧址化作今日的友谊河,流水依旧滋养着两岸农田,只是少了当年漕船往来的繁忙。
白羊山始终是刘集的地理地标。这座扬州八山之一的小山,虽海拔不高,却因地处大别山余脉末端,成为南北气候的微妙分野。山脚下的白羊湖与塔天水库如两颗明珠,倒映着四季流转,也见证了刘集从农耕市集到工业强镇的蜕变。
二、文脉永续:故纸堆里的贤达传奇
秋日的利民村塘坝组,稻田金黄间散落着几块青石雕残件,深浮雕的如意云纹与仙鹤图案仍清晰可辨。这里是卞宝第的归葬之地,这位咸丰年间的举人官至闽浙总督,晚年魂归故里,墓园曾有完整的碑、碣、石龟,如今虽仅存残石,却仍能想见当年规制。
卞家的文脉故事远比碑石更动人。卞宝第的父亲卞士云早年曾犹豫是否弃学经商,其母在隆冬指着院前石榴树立誓:"若儿可读成名,此树冬月开花。"奇迹竟真的发生,两朵红花在寒枝绽放,卞士云自此潜心苦读,终成嘉庆乡试魁首、道光朝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为感念母恩,他将家族支系命名为"榴瑞堂",这段佳话在刘集流传至今,成为劝学兴文的活教材。
不远处的陈公馆遗迹,见证着另一个书香世家的辉煌。陈嘉树与陈彝父子创造了科举史上"父子传胪"的奇迹——父亲为道光二年殿试二甲第一名,官至江西布政使;儿子为同治元年传胪,累官礼部侍郎。更令人称道的是陈氏后人的传承:第三代陈重庆为瘦西湖"长堤春柳"题额,笔墨留香百年;第四代陈含光以书画闻名;而红色情报"后三杰"之一的陈忠经,更让这份文脉增添了家国情怀的厚重。
卞、陈两家的姻亲关系,更让这份文脉交织共生。卞宝第的两位女儿分别嫁入陈家,两大家族的藏书与学识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场。如今刘集文化广场上种植的石榴树,正是为了呼应"榴瑞堂"的典故,让贤达故事在草木间延续。
市井间的文化传承同样鲜活。"仪韵乡风"精品线路上的琴筝非遗工坊里,匠人指尖流淌的旋律穿越古今;"刘集之夏"活动中,古筝表演与民谣演唱同台,老手艺与新表达碰撞出别样火花。这些场景印证着:刘集的文脉从未尘封,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生长。
三、烟火人间:舌尖上的乡土滋味
华联路的暮色总是伴着香气降临。第三届"刘集之夏"音乐美食文旅体验周上,这条街化作美食的海洋,烧烤的焦香、老鹅的醇厚、菌菇的鲜美交织在一起,吸引着九万多游客慕名而来。当地老人说,刘集的味道从来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实在。
刘集老鹅是宴席上的必备佳肴。选用本地散养的草鹅,经老卤慢炖数小时,卤汁由八角、桂皮、香叶等十余种香料秘制而成,传承百年的配方让鹅肉酥而不烂,咸香入骨。傍晚的市集上,刚出锅的老鹅油光锃亮,摊主手起刀落间,肥瘦相间的鹅肉便装好了盘,淋上一勺卤汁,便是最地道的家乡味。
白羊山的菌菇带着山林的清鲜。雨后的山林间,村民挎着竹篮采摘香菇、平菇,新鲜的菌子只需简单清炒,便能释放出浓郁的鲜味。如今镇上的共富产业基地实现了菌菇规模化种植,既保留了山野本味,又让这份美味走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豆皮是刘集人的家常惊喜。选用本地黄豆浸泡磨浆,经数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的豆皮,可炒可炖可凉拌。农家宴席上的豆皮烧肉,豆皮吸饱了肉汁的醇香,入口绵软入味,是代代相传的待客好菜。
茶香浸润着刘集的四季。百亩茶园沿白羊山坡地铺开,清明前后的春茶最是金贵。采茶女指尖翻飞摘下一芽一叶,经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成的绿茶汤色清亮,滋味鲜爽。在茶园体验工坊里,游客可亲手采茶制茶,看着青叶变成茶叶,再泡上一杯,茶香袅袅中便读懂了"春味在刘集"的深意。
四、烽火记忆:土地上的家国情怀
刘集的山水间,藏着不少烽火岁月的印记。虽无大规模古战场遗存,但地处江淮要冲的位置,使其在历史动荡中从未缺席。抗战时期,白羊山茂密的森林曾是游击队的天然屏障,当地村民为战士们送粮送信,山涧的清泉滋养过无数爱国志士。
解放前夕的刘集更是见证了军民同心的壮举。据镇志记载,1948年冬,解放军某部途经刘集休整,村民们主动腾出房屋,拿出过冬的棉衣和粮食,盘古村的老鞋匠连夜为战士们纳鞋底,句城塘边的妇女们则搓麻绳、做军鞋。这种鱼水深情,成为刘集乡土人情中最动人的篇章。
如今的刘集,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家国情怀。镇上的法治文化广场与孝贤文化景点,通过图文展示着古今贤达的爱国故事与家风传承;"仪韵乡风"线路将红色教育融入文旅体验,让后人在山水间感悟初心。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祭扫,烽火岁月的记忆就这样在代代相传中永葆鲜活。
五、今昔交响:古镇的蝶变新生
站在白羊山观景台远眺,一幅"制造强镇"与"文旅兴镇"双轮驱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北侧的盘古工业园里,天富龙、江扬电缆等企业的厂房整齐排列,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线缆等产业集群撑起了"仪征首个工业百亿乡镇"的底气;南侧的文旅片区中,玥珑湖生态康养基地与户外猩球山野乐园相映成趣,勾勒出"山湖田园综合体"的轮廓。
交通的变迁见证着发展的速度。北沿江高铁、新扬高速、345国道在此交会,15分钟都市圈让刘集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浪潮。曾经制约发展的偏远区位,如今成为承接产业转移与游客流量的优势所在。2024年启动的白羊山"一山一策"试点,规划了43个重点项目,从森林步道到康养中心,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刘集之夏"已成为这座小镇的文化名片。连续三年举办的音乐美食文旅体验周,将烧烤美食、非遗展演、亲子游乐融为一体,第三届活动便吸引九万多人次参与,带动消费超260万元。白天在白羊山徒步、茶园采茶,傍晚赏水库落日,夜晚品美食听民谣,"日游山水、夜享繁华"的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
乡村的蜕变更显温情。共富产业基地里,菌菇大棚与茶园带动村民增收;孝贤文化村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琴筝工坊中,老匠人带徒弟的场景温馨动人。在白羊山脚下的民宿小院,店主会热情地端出刚泡的新茶,讲起卞家石榴树的故事,让旅人在烟火气中感受古镇的温度。
临别时,夕阳为盘古山镀上金边,友谊河的流水泛着粼粼波光。回望刘集,白羊山的青翠、古碑的沧桑、市集的热闹、厂房的整洁交织成独特的图景。从盘古遗泥到工业新城,从科举世家到文旅胜地,这片土地从未停止生长。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那些流淌在烟火中的温情,都在山水间静静诉说:刘集的过去值得回味,现在充满活力,未来更可期许。而每一位踏足此地的旅人,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部时光长卷的新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