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书】完整节目 | 《五千年中华地名》↑
一本好书讲述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地名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遇见好书】本期推荐
2025年中国好书1-2月好书榜
《五千年中华地名》
让我们从地名读懂中国
![]()
01.
《五千年中华地名》
胡阿祥 华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
神州谣
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情谊浓,齐奋发,共繁荣。
↑ AI生成视频《神州谣》↑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中,收录了这样一首以韵文的三字经形式的童谣,歌词里出现的“黄河、长江、长城、珠峰”都是我们熟知的地理名称。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江南,从繁华都市到阡陌乡村,地名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标记着漫漫来路、指引着未来去路。在2025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中,一本与地名相关,由新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景看中华文明”系列丛书中的《五千年中华地名》成功入围。
![]()
新蕾出版社
“全景看中华文明”系列丛书
《五千年中华地名》
![]()
![]()
高雅 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
“全景看中华文明系列”丛书,各本书籍都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和侧重点,他们共同为小读者构建起了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五千年中华地名》以地名作为切入点,地名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地理书,每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的信息。
![]()
王俏涵 读者
这一套“全景看中华文明系列”丛书,我觉得它的内容对于孩子的知识设计来说非常好,而且这本书还是研究地名这部分的专家写的。
![]()
![]()
![]()
02.
《五千年中华地名》
胡阿祥 华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五千年中华地名》作者:胡阿祥 华林甫
胡阿祥,南京大学教授 六朝博物馆特聘馆长。他不仅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还是《中国地名大会》的点评嘉宾。
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两位历史地理学名家的合作,让《五千年中华地名》这样一本地名学科普读物的有了坚实的学术保障。
![]()
为了让小读者们既爱看又读得懂,两位作者巧妙构思,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中国地名为基础,把全书分为“我国我家”、“历史地名”、“天下名山”、“江河湖海”、“名胜古迹”和“文学地名”六个篇章,通过解析语文课本里孩子们熟知的地名,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提到的“瑞金”、《望洞庭》诗中的“洞庭湖”、《挑山工》中的“泰山”、《颐和园》中的主角“颐和园”等等,系统阐述其背后蕴含的地理知识、历史演变脉络及人文故事。
从“中国”开始认识,读者可以在第一章“我国我家”迅速地找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行政区域、地域风俗的内容,读到自己属于的那“一方水土”:比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得名于宋朝的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字源于三国时期孙吴所置的广州。接着,从第二章“历史地名”读到第三章““天下名山”、第四章“江河湖海”,读者也在熟知的地名中穿梭往来,逐渐了解到地名的五个要素,即:读音、字形、含义、地理位置和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类别;并从五要素中感悟到那些在《语文》课本里,中国人所熟知的三山五岳、大江大河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古代,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是四条不汇入其他河流而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水,被合称为“四渎”。今天,对于河流的命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南方的河流名被称为“江”而北方的河流则多被称为“河”。那么为什么会有“南江北河”之分呢?这多少与上古时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有关。
——《五千年中华地名》

![]()
胡阿祥 《五千年中华地名》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 六朝博物馆特聘馆长
大到国家省区、直辖市,小到乡镇、街道,自然方面有山有水,人文方面有历史地理、名胜古迹。从这些地名的结合,我们小学生、青少年行走旅游就会产生一种共鸣,乃至于共情,整本书的结构立意实际上都是密切联系着读者的感悟。历史地名、文学地名,还有行政区的地名,这也是地名学分类方法的一种。
![]()
韩毅男 新蕾出版社文化教育中心主任
我们会选取一些平时容易读错的地名;平时不太好写的地名;还有大家意想不到,但它其实存在的地名。目的是希望大家用碎片化阅读时间,也能了解一些地名的知识,也能了解我们中国历史文化,让大家在减缓阅读压力的同时,也能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03.
《五千年中华地名》
胡阿祥 华林甫 著
新蕾出版社

入围“中国好书”月度好书,《五千年中华地名》获得推荐的理由是,本书“开创了地名文化普及读物的新范式,实现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书中不仅按篇章梳理总结了《语文》课本的地名知识,还在每一个地名小节里增加了“知识加油站”,如“容易读错的地名”、“这些地名,你会写吗”等等,这些“知识加油站”和时不时出现的“阅读小贴士”都给全书增加了更多的有趣的可读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地名呢?因为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早在1987年,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决议就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201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中指出:地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千年中华地名》
![]()
赵健 《人民日报》推介读书博主
我觉得这本书有利于青少年对地名文化进行一种重新的理解。世界上有两个不同层面的中国。第一个是我们所知道的长江、黄河、北京、南京这种地理概念上的中国;但还有一个中国就是有精神层面上的。精神层面上的中国是由无数的精神坐标所构建的,是由无数的精神的符号所演变而来的。我觉得这本书,它既是一本书,也是一幅地图,是一种精神上的坐标地图。
![]()
徐力 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 副馆长
我们小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以后,可以学以致用,在出门旅行或者参加研学活动的时候,行走在每一个地名上,用心去体会地名学的意义所在,感受地名文化的魅力。

![]()
![]()
读者张佳琦 张文瑞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评价地名的价值说: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是一种看得见的乡愁。
地名虽小,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当我们将那些美好的地名吟之于口、铭之于心,胸口升腾起的,是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精神和文明。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耳读、眼读、走读合在一起,读书才能成为你自己的(知识)。这样读下去,几十年以后,你就会变成一本书。
—— 胡阿祥《五千年中华地名》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