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1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 "高质量完成 ' 十四五 ' 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重磅发声,为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精准定调。这场发布会通过梳理 "十四五" 期间住房建设成就、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释放出关乎行业转型、民生保障与市场稳定的多重关键信号,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正从规模扩张的旧时代迈向质量优先的新阶段。
![]()
![]()
信号一:发展阶段重塑,存量时代全面到来
住建部部长倪虹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判断精准概括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特征,为行业发展逻辑的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 期间的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的深刻性: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 50 亿平方米,同时存量住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有 15 个省区市的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这些数据打破了以往以新房交易评判市场活力的传统认知,正如广东省住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所言,进入存量时代,市场企稳与否需以新房与二手房交易的综合表现来评判。
存量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政策重心的系统性转移。2025 年 1-9 月,全国房地产相关专项债发行约 6400 亿元,同比增长 89%,其中城中村改造专项债同比增长 1.4 倍。这种资金投向的调整,清晰展现了从 "造新房" 到 "改老城" 的政策导向,为存量资产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号二:城市更新置顶,重构空间发展逻辑
住建部在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城市更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一部署并非简单的旧城改造升级,而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系统性重构,彰显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
![]()
"十四五" 期间的城市更新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 2387 个,启动城市危旧房改造 17.5 万套(间),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24 万多个,改造老旧街区 6500 多个、老旧厂区 700 多个。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更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修复生态系统、传承历史文化,实现了城市内涵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更新正形成多元化推进模式。在深圳、上海等先行城市的引领下,多地已落地城市更新实施文件,探索老旧住房自主更新机制,通过政策奖励鼓励产权所有人参与改造。这种从 "政府主导" 到 "多元共治" 的转变,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提高了改造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随着金融、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的逐步落位,城市更新将成为拉动投资、激活内需、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信号三:"好房子" 引领,定义质量发展标准
"让人民群众住上 ' 好房子 '" 成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住建部从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五个维度构建了 "好房子" 建设体系,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这一举措标志着行业竞争从价格、规模的比拼转向品质、服务的较量。
2025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强制《住宅项目规范》成为 "好房子" 建设的刚性约束,其中 14 项提升要求直击民生痛点:住宅层高从 2.8 米提高至不低于 3 米,4 层以上建筑加装电梯,楼板隔音要求降低 10 个分贝。这些细节改进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居民的居住体验与健康需求,体现了 "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
"好房子" 建设正形成全链条推进格局。在供给端,各地纷纷出台技术标准与计容规则,上海明确可局部提高建筑高度并放松阳台计容限制,成都、合肥等城市完善住房项目规范;在存量端,住建部正研究通过系统改造使老房子升级为 "好房子",聚焦结构安全、节能性能、适老化及数字化改造。这种 "新建与改造并重" 的思路,让高质量居住需求得到全面响应。
信号四:风险防控筑基,筑牢市场安全底线
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风险防控的坚实保障。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发布会上披露的一组数据,彰显了政策层面对风险化解的决心与成效:"十四五" 期间,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突破 7 万亿元,已有 750 多万套已售但难交付的住房完成交付。
在风险处置过程中,购房人权益保护被置于优先位置。发布会明确提出,司法处置始终把购房人权益放在首位,对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企业将坚决查处,防止其金蝉脱壳、蒙混过关。这种鲜明态度既维护了市场公平正义,也稳定了购房者预期,为市场信心恢复注入了关键力量。
长效防控机制的构建更具深远意义。董建国强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房、地、钱四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基于这一认知,各地已开始编制住房发展年度计划,住建部也在谋划 "十五五" 住房发展规划,通过要素的精准匹配实现市场的动态平衡。同时,"房住不炒" 的长效机制得到再次明确,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工具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
信号五:保障体系升级,夯实民生安居根基
此次发布会释放的重要信号之一,是住房保障体系从 "兜底保障" 向 "支撑发展" 的战略升级。"十四五" 期间,全国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 1100 多万套(间),惠及 3000 多万群众,为新市民、青年人等重点群体解决了住房难题。
"十五五" 期间的保障体系建设将更具系统性。官方明确提出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三类住房的协同建设,重点向新市民、青年人及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这种多层次、差异化的保障体系,既满足了基本居住需求,又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向上发展的空间,成为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的新型基础设施。
地方实践已率先响应这一政策导向。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 20 万套人才住房,首批 2.62 万套已开工建设;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公布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度目标,并建立保障房与市场化住房的并轨运行机制。这种 "中央定调、地方落地" 的推进模式,让住房保障政策更贴合实际需求,夯实了 "住有所居" 的民生根基。
住建部的此次发声,既是对 "十四五" 住房建设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方向的清晰指引。从存量提质到城市更新,从 "好房子" 建设到风险防控,从保障升级到长效机制,一系列信号共同勾勒出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随着这些政策信号逐步转化为具体实践,房地产市场将在稳预期、保民生、促转型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