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美术编辑。
美术编辑是一个出版行业里存在感很低的职业,往往默默地在后边的海报里、图书的字里行间凝视着众生。
具体来说,当编辑老师带着图书内涵方面的雄辩与销售代表的市场逻辑史诗级碰撞时,场面上至少是人人都可以说上两句的热烈讨论。当美编用蚊子一般的声音在旁边嗡嗡:“老师们广告语/奖牌/二维码不能放这么大啊……视觉元素都大等于都不大啊……”,显得尤其不和时宜,喝一句“别说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可轻松完败。
有时候美编做项目就是选择死在编辑逻辑中还是市场逻辑中,过程约等于选择一个葬身之地,有时候甚至没得选。纵然一死,也要确保自己死得有价值一些。
比如为了一句横在封面上却对图书售卖至关重要的文案,美编一般都会瞑目。
以下就尝试罗列一些美术编辑经常遇到的屠宰现场(抓狂时刻)……
01
这个简约方案和这个复杂方案
融合一下
怎么样?
中国人的性格大抵是喜欢调和的……
这就好比你想去上海又想去北京,最后买票去了连云港。你说挺好的呀,离哪里都挺近,但其实哪里都没去。这个例子想要说明,并不是每两两需求都可以强行中庸,因为相互冲突的需求带来的中庸是相互抵消的,很有可能两个都没有做到。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才是关键。
北京和上海的例子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版本,比如视觉上明明已经到了上海的外滩,为了形式上照顾北京的需求,于是往北京的方向走了1公里,虽然还在上海,但来到了一个不知名小街道。表现在设计上可能是在极简的封面上多出了几个莫名的小装饰,虽然填补了空白,极简也不够“极”了,众人爽了,但设计急了。
设计:懂了,下回给到一张白纸和极简方案,你不掀房顶,大家也不会来调和,说喜欢极简方案了。
02
这个设计的要求是
要好看
听到此话,我的视线离开了屏幕,开始观察编辑老师的衣品,以此开始摸索其玄学之上的审美点。
无数的设计通路都会通向“好看”,“好看”可简可繁,可明可暗,所以提出这样的需求时,编辑是否在表达自己的审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好看就行)……
或者单纯只是不懂提需求。
然一个产品具有的特质必定有特定的几个风格适配,在没有沟通确认、想明白方向的情况下开始撒欢儿做产品,势必带来汹涌的试错成本。
设计:回去改改设计需求,不然我给你好看。
03
这个
xxx
要放大一些
我第一眼看不到它。
我:一眼看不到就看两眼嘛……老师您眼镜多少度,是不是该重新验光了(不是)我能看到的(笑)
有的时候当人盯住一个问题不放时,它看起来就像天一样大。为了解决这个心头患,人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当你退后一步看整体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可能很小,但你付出的代价却很大。
具体来讲,当系列图书的封面色系被小心翼翼地敲定好之后,却因为不配合绿色印刷标志而被要求改掉整个颜色系统。就像是摩天大楼已经完工,却因为领导剪彩时拍照角度不好看而拆了重建了一个。
当你盯住一个问题不放时,一定要避免因此制造更多新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整体的眼光去权衡——你关注的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大。平面设计毕竟是一种信息的梳理,梳理的原则就是分清主次,不可能一味的将小的元素(最低级元素)放大,这样让画面中同级元素相互争抢视觉,导致每一个元素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展示。
设计:友情提示,当设计师告诉你“所有东西都放大等于都不放大”的时候,你就要意识到,自己的美术知识可能真的有点匮乏。
04
这项设计,
请在
个方向上各来一版吧
美编:1245方向脑补了一下,根据经验不建议尝试,至少6、7两个方向应该试试。
编辑:对对,那就是……我算算……7个方向,谢谢。
根据把事情做好的原则,有限的时间更要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事情上,否则每个方向都做不出成熟的东西来。所以第一时间先得把尝试的方向梳理一下,避免盲目试错。前期多想5分钟,后期少干5小时。
设计:咱们公司有个设计开工冷静期,大概30分钟,您看要不要先冷静一下。
05
把设计方案放到
xx
群,
大家讨论
投票一下吧
设计:我倒要看看谁能从众多鲜花中精准地挑中那个绿叶……
设计师经常遇到设计方案被很多人一起提意见的情况,一般都很地狱。
这件事有点抽象和难讲,这里试图拆解一下:设计方案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一个产品的商业问题(对标的是用户需求),并不是单纯为了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审美(也做不到)。
因此大家一起为设计方案提意见/投票时,出发点基于个人审美,就会造成两个问题:第一是,大家此时只关注了方案“美不美”的问题,这是方案要解决的商业问题的一小部分。投票的过程等于是在用方案的一个部分去选择整个方案;第二是众人的审美意见集中之后,它的平均数可能不是最好的,也可能不是最差的,结果就是趋于平庸。
实际上,设计到了投票的阶段,通常是最后的无奈之举,因为方案都不够完美。究其原因,可能是设计师水平有限,或者设计需求不明确,有冲突,设计师经过尝试发现无法全部满足,就会做出多个“不完美方案”。
设计:各位老师好,对于本次“水煮冰激凌”的需求,我特意准备了关东煮方案和冰激凌方案,啊真是难以定夺的选择呢,请各位老师不吝投票。
06
这个事情
花钱吗?花钱就算了。
有的时候,设计师是全团队唯一发愁把事情落地的人。
具体来说,当团队讨论产品时,所有人都在想象的云端翱翔,没有顾及思考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预算是多少。但凡涉及到花钱的事情时,理想从天上雪崩式掉落。
编辑:你可以给新书做个动画片吗?
我:动画片可以找个供应商来做。我朋友……
编辑:啊,花钱吗?花钱就算了。
设计:要是不花钱我建议您给新书拍个电影,这样可能会上热搜。
06
你能自己画插画吗?你可以用
AI
吗?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15点56分,所属时代为AI技术成熟的黎明,仅在此刻,我的回答是:还不能。AI还不能取代插画师,想要画出符合心意、质量过关的插画,请拿出预算来。
设计:目前AI的现状是,让AI画出一张好看的画✅。想要在这份好看上增加特定要求……❌。
07
我不专业,提不出意见来,
你先做吧,做完我再看看。
HR:我也不专业,您要不先来干个半年试试,干完我们再看看哈。
编辑老师可能很头疼和美术编辑的沟通,因为自己提不出专业的意见,也怕干扰了设计师的想象,于是在项目开始时倾向于躲避沟通。这件事情的风险显而易见,设计师按照自己的方向感上路,很容易和编辑老师想得不一样,产生方向上反复的试错成本。
实际上,编辑老师并不需要提出美术专业的意见,而是需要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把产品想要做成什么事、达到什么目的想明白。当你带着商业问题去思考的时候,第一个好处是不会被竞品带跑偏(因为竞品解决的可能是别的问题),并且在美术方向上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美术编辑也会基于这个商业问题和编辑老师一起思考。此时再提供一两个设计方向都是可以讨论与适宜的。
设计:巧了,我也不专业,我先瞎做一个你看看哈,啊别生气,我能瞎做好几个给你选(真诚地点头)。
08
这个元
素这么放,那个元素那么放,这里改成红的绿的
设计师被人指挥着做设计的时候,有一种生死由人的感觉。好比是你坐在主驾驶但发现方向盘在副驾驶(咱们在英国吗?),而且司机处于酒醉的状态。
具体来说,设计画面中的每个元素,无论是否“美观”,设计师总是明白个中原因。但编辑老师在修改的时候基本上是凭感觉,其中的盲目性,就会在设计层面有危险性,经常“剑走偏锋”,项目会去到哪里将会充满悬疑感。最大的悬念是在哪里翻车。
设计:老师您改得真好,对,确实更好了,啊对了,装帧设计那一栏能不能填老师名字,啊别不好意思,哈哈,我都不好意思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