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就业形势,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太明显了。
毕业生待业问题太严重了,23 届、24 届、25 届这些应届毕业生里,好多人都找不到工作,不少人只能在家待着,就算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工资也不高。
在职的人日子也不好过。
虽然有工作,但收入比待业的也就多几千块钱,而且职场环境不理想,和大家理想中的 “双休、少加班、能被尊重” 的工作环境差太远了。
![]()
毕业生这边就业难,面试了没回音,岗位少得可怜,转正还特别难。
企业那边呢,也发愁招工难,尤其是缺熟练的技术工人,像服装厂就很难招到会缝纫的工人,这 “就业难” 和 “招工难” 就这么同时出现了。
政府天天喊扶持新产业,但优惠政策和真金白银,落到实处的有多少?毕业生在“宏观蓝图”里是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却只是“耗材”。专业设置落后市场十年,教授的知识还不如AI一分钟检索的实用。这种“闭门造车”式教育,产教融合流于形式,让学生一毕业就面临“技能过时”。
企业要的是能打仗的兵,学校还在培养纸上谈兵的书生。
嘴上说重视职业教育,但技术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提上去了吗?当白领坐办公室月薪五千,不如技工月入过万受尊重,这偏见自然就没了。
![]()
不少企业打着“培养”的旗号,把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既要年轻人“有经验”,又不给“攒经验”的机会。大谈社会责任,实则只想“空手套白狼”,招来即用的完美员工。
忽悠个人“提升技能”没错,但把结构性矛盾甩锅给个人不道德。当赛道本身已经挤塌了,怪运动员不够努力?在学历通胀的洪流里,多数人只能被动内卷,努力仅仅是为了不掉队。
为什么博士挤破头进小县城?因为整个社会给年轻人提供的、有尊严的、上升路径清晰的优质岗位太少了。当拼搏的回报率持续走低,“求稳”就成了最理性的疯狂。
大学赚学费、工厂要牛马、资本榨利润,唯独没人真正为毕业生的 “生存尊严” 兜底,而所谓的 “供需失衡”,不过是既得利益者掩盖剥削本质的幌子。
大学早已不是纯粹的教育场所,而是把 “扩招” 当生意做。高职高专也好,普通本科也罢,只管收学费、发文凭,不管课程是否对接市场需求 —— 教的是过时理论,练的是无用技能,毕业时把学生像 “滞销品” 一样丢向社会。
当学生毕业只能打螺丝,还倒打一耙,说学生眼高手低,却绝口不提,家长多交几万块的学费,不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从没文凭的螺丝工变成有文凭的螺丝工。
企业嘴里喊着 “用工荒”,实际要的根本不是 “人”。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事实,一边喊着 “缺人才”,却拒绝培养。一边又要经验丰富的,没给过机会,经验从天上掉。
当毕业生要求 “双休、能活的工资”,有人就搬出 “父辈奉献精神” 道德绑架,绝口不提父辈当年的 “奉献”,换来了分房、铁饭碗,现在的 “奉献”,只换来了 “住桥洞、吃泡面”。
有人说,活多的是,是大学生不肯进工厂、不肯干体力活,大学生跑外卖的不少吧,为啥宁可冒着可能会出交通意外的风险,也不去厂里打工,因为谁愿意拿着 3000 块工资,干 12 小时生死两班倒,最后落一身病?
像木工、钳工月薪上万为啥没有人干,因为这些岗位没有 “社会尊重”,没有 “职业上升”,干到 50 岁还是 “老工人”,没人愿意把一辈子耗在里面?
![]()
中国缺的不是 “人”,是 “公平的就业机会”—— 垄断行业岗位不流通,黑厂岗位没人干,中间的 “好岗位” 被关系户占了,普通毕业生只能在 “饿死” 和 “累死” 之间二选一。
别动不动就批判大学生怎么着,想想整个社会有多为难大学生们吧。
父母掏空积蓄供他们上大学,最后发现 “文凭不如初中毕业证管用”;想找份 “能活的工作”,却要面对 “996、低工资、无社保,好不容易有个社保,还是从腰包扣” 的现实;想反抗,却被骂 “眼高手低、不懂奉献”。
企业不会主动涨工资、改制度,大学不会主动改课程、管就业。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部分被资本和垄断行业拿走,留给普通毕业生的,只有 “残羹剩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