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冕宁县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网上公布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案件中被倒卖的学生信息,超过70余万条。
价格低廉至每条不到6毛钱,学生信息在灰色市场被明码标价,教育工作者竟成信息贩卖链关键一环。
一次普通的家长投诉,揭开了笼罩在学生信息安全之上的巨大阴影。2024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家长谭某某频繁接到培训机构电话,对方对她孩子的学校、姓名、各科成绩了如指掌。
不堪其扰的谭某某不知道,这些精准的营销电话背后,是一条从技术公司到教育系统的庞大信息贩卖黑色产业链。
![]()
一条黑色产业链:从程序员到副校长的“内鬼接力”
这起案件的核心,是一条覆盖信息窃取、层层转卖、终端利用的完整黑色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利益熏心的算计。
故事的起点,是负责维护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程序员彭某。作为直接接触学生数据的“守门人”,他偶然发现这些包含姓名、身份证号、家长联系方式、成绩等的敏感信息,在境外软件上能卖出高价。在“反正拿去招生没多大关系”的侥幸心理下,彭某多次批量导出数据,非法窃取了70余万条四川学生信息,以40余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中间商费某、甘某。
![]()
![]()
拿到信息的中间商立刻开启“加价模式”。他们将原始信息进行“数据清洗”“分类筛选”“效果测试”等专业化处理,把0.5元/条的原始数据,包装成数元甚至更高价格的“精准资源”,转手卖给23名下家。这些信息如同潮水般流向陕西、云南、广东等17个省市的培训机构和招生公司,最终涉案总金额飙至400多万元。
![]()
更令人震惊的是“教育系统内鬼”的参与。成都某技工学校副校长杨某为了提升学校招生业绩,主动委托马某购买学生信息。马某从雷某处花2万元买下60余万条初三学生信息后转卖给杨某,杨某不仅自己用这些信息推销招生,还以1.5万元的价格转卖给他人。甚至,他还将信息交给重庆某公司员工徐某“加工”,徐某用智能机器人补充成绩信息后,又以9000元的价格卖回给杨某,形成了荒诞的“信息回流”。
经调查,涉案人员中不乏教育领域从业者: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负责人马某、天府新区某职业院校相关人员刘某等,他们的参与让这起信息泄露案更添讽刺意味。而教培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易更成“潜规则”,他们建专门的社交群分享交易信息,通过打电话推荐学校或课程,成功后就能拿到几千元不等的返点。
![]()
法网恢恢!缓刑、罚金、公开道歉,涉案人员终受严惩
2025年2月,冕宁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庭审中,有辩护人以“用于合法招生”“行业正常现象”“未造成实质损害”等理由辩解,但公诉人明确驳斥:公民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诈骗等犯罪活动,中介角色即便未直接侵权,仍因牟利构成共犯。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程序员彭某、副校长杨某等核心涉案人员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马某、李某等中间商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两年,所有人均被判处罚金。更值得关注的是,法院还判令五名被告人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数额不等的赔偿金。这一判决打破了“行业潜规则即合理”的谬论,明确了个人信息不容侵犯的法律底线。
![]()
![]()
![]()
案件曝光后,,数百万网友参与讨论,不同群体的声音直指问题核心。
“难怪每天能接到五六个培训机构电话!原来孩子的信息被人明码标价卖了!”成都家长王女士的留言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有家长晒出通话记录,仅一周就有12个来自不同机构的推销电话,甚至有骗子冒充学校老师诈骗。“最可怕的是,他们连孩子的月考成绩都知道,根本没法分辨真假”。
还有家长质疑:“教育平台本是保护信息的地方,怎么成了泄露源头?”“副校长带头买信息,师德何在?”
![]()
![]()
![]()
![]()
![]()
< <网友评论> >
判决书上的刑期和罚金为这起案件画上了句号,但学生信息安全的警钟依然长鸣。涉案程序员彭某曾轻描淡写地说,信息“拿去招生就没有好大的关系”。
然而,当教育工作者从守护者变成信息贩卖的参与者,当孩子们的个人信息被以每条不到6毛钱的价格贱卖,我们不得不问: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孩子不再“裸奔”?
(注:评论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 / 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综合网络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