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许多还沉浸在泡沫繁荣中的日本人猛然发现,国民GDP居然出现了负增长,这还是自1974年以来的首次。
这种负增长直接体现了失业率和破产率上。
厚生省在 1993年的 统计表明,日本的全行业失业率从不足2%跳涨至3%,全国破产企业连续两年突破1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已低于60%。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更可怕的是,以上情况还只是刚刚开始,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恶化到哪种地步。
由此,日本进入了长达10年的就业保卫战中,这段时间被称为日本的“就业冰河期”。
02/
为何要保就业?
这个问题似乎不证自明,任何社会都难以承受大规模的失业人群,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而日本又更为特殊。
日本实行的是终身雇用制度,企业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员工需要尽忠尽职,而企业也不能抛弃每一名员工。
再加上日本企业长期采用交叉持股、互相绑定的做法,上下游企业之间往往形成共生关系。
在经济良性的情况下, 这种共生关系会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员工的稳定。
原因很简单,假如有个别企业破产,它们很快会被关联企业收编,员工可以继续供职。
终身雇用制度+工作超级稳定,使得企业成为日本职员的第二个家。
日本政府也希望社会中出现大量失业,而日本的 社会价值观也难以接受企业倒闭和员工失业,政府与社会一拍即合,保就业势在必行。
03/
如何保就业?
当时的日本政府采用了企业改革和雇佣改革两大政策来稳定就业市场,从结果看,效果还不错。
1)企业改革
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不让企业破产。
如何做到不让企业破产呢?
其实就是让第三方来兜底。
假定有一家企业业务亏损,资金断裂,即将破产,这时政府就会引导行业内其他企业来与它合并,确保它不至于倒闭。
常规做法上,分为“大吃小”和“集体合并”两种思路。
“大吃小”,就是让大型企业兼并掉这家小企业;
“集体合并”,就是通过政府牵线让许多家小企业集体合并抱团取暖。
你会发现,不论是“大吃小”还是“集体合并”,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企业无法盈利的问题。
它的实质,是让大企业养活小企业,让盈利的业务补贴亏损的业务。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问题了:再牛X的企业,它的造血能力也是有限的,万一吸血的小企业太多了把它给吸死了那怎么办?
答:让银行向大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他们能够收购和供养足够多的小企业。
银行也不印钱,所以后果就是银行出现大量坏账,这一点差点引发了后来的银行倒闭潮。
2)雇佣改革
政府鼓励企业更多采用劳务派遣工,而非终身雇佣制的正式员工。
为此日本政府出台了《劳务派遣法》,逐步降低整个日本社会正式员工的数量,转而大幅增加临时派遣工的数量。
你很容易可以想到,劳务派遣工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与正式工完全没法比,同时万一需要裁员,他们也是优先被裁的那部分,且无需任何赔付。
以上两个做法,从结果上看,确实起到了作用。
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10年经济下行期内,该国的失业率几乎始终控制在5%以下。
即使是2001~2003年那段经济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同时面临互联网泡沫破裂+亚洲金融危机+银行业破产潮三重冲击,其失业率也仅短暂上升至5.4%。
效果立竿见影。
04/
但代价是什么呢?
有三个方面:
1)牺牲了长期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波经济的迅猛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赶上了一波新技术的突破。
想要真正走出危机,要的其实是科技上的发展。
但是发展科技和救助企业,两者是不可兼得的。资金有限,花在这方面多了,花在那方面的自然就少了。
20世纪90年代正是全球科技转型的关键节点,10年间爆发了互联网革命、微型计算机革命、手机通信革命和软件系统革命等后来孕育出无数巨型企业的超级红利。
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将大量宝贵的资金用于保企业生存,而不是投入到新的高风险行业中,日本没能赶上这一波红利。
从整体上看,无疑损失更多。
2)埋下了金融的隐患
第3节我们提到银行无限兜底,带来后来日本银行业的破产潮,差点导致整个银行业走向破产。
这个道理很简单。
银行兜底企业不倒,寄希望的是企业走出危机后重新获得造血能力,能够逐步偿还银行的贷款。
但企业是否这么想呢?
恐怕不是。
很多企业会想,反正干不干的好,最后都有政府和银行兜底,工资照发,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呢?
在最高峰时,日本有20%的企业始终无法以主营业务利润支付贷款利息,只能依靠银行贷款续命,就是这么夸张!
银行无法向破产企业追偿债务,不良资产淤积在银行体系内,形成大量坏账。
银行给企业兜底,大银行给小银行兜底,最后整个银行业积重难返,导致整个银行业走向破产。
3)牺牲了整整一代人
在就业冰河期,日本企业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转而尽全力对已有工作经验群体进行保障。
一方面,大量应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率也就5成多一点,即使找到工作,也面临高达50%的淘汰比例;
另一方面,即使找到工作,也可能是劳务派遣工,工资待遇只有正式工的一半,而且难以转正,大部分人十年时间都无法转正。
最后就是,后来即使经济有所恢复,企业重新招人了,他们也不愿意招这批人。
原因在于相比上个世代的人,他们工作经验明显不足,特别是严重缺乏经济繁荣期做大型项目的经验;
而相比于当年度新鲜出炉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又显得过于世故,不利于企业投入成本培养。
于是乎,整整一代人都抛弃,成为时代的悲剧。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