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田 斌
在近期的手机取证工作中,开启 “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的 iPhone 设备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该功能作为苹果系统升级后的重要安全模块,对设备信息安全防护起到关键作用,但也给常规取证操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系统介绍 iPhone “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的核心特性、对手机取证工作的具体影响,并提供可落地的应对方法,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iPhone“失窃设备保护”功能核心特征
苹果公司于iOS 17.3 版本首次新增“失窃设备保护”功能,并在iOS 18.2 版本中默认自动开启,进一步强化设备被盗后的信息安全防护。该功能的核心设计目标是:即便窃贼通过窥视等方式获取了用户的 iPhone 解锁密码,仍无法轻易窃取设备内的敏感信息或篡改设备安全设置,具体功能限制如下:
(一)生物识别优先验证
开启该功能后,查看 iCloud 钥匙圈(含账号密码、支付信息等核心数据)时,系统会强制要求通过 Face ID(面容识别)或 Touch ID(触控 ID)验证,仅解锁密码无法完成操作,从源头阻断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二)关键操作权限限制
即使知晓解锁密码,以下影响设备安全的核心操作也会被限制,需额外通过生物识别验证:
01.关闭“查找我的设备”功能
该功能是定位、锁定被盗设备的关键
02.退出“遗失模式”
设备被盗后用户开启的锁定模式
03.执行“清除所有内容和设定”
避免窃贼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抹除痕迹
此外,用户可手动调整该功能状态,路径为:打开 iPhone “设置”→进入 “隐私与安全性”→下拉找到 “失窃设备保护”,即可查看当前状态或手动开启 / 关闭(iOS 18.2 及以上版本默认开启,需手动关闭时需满足特定条件)
二、“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对手机取证的具体影响
在手机取证场景中,手机与取证设备建立连接是基础操作,而 “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会在此环节设置关键障碍,直接影响取证工作推进:
当 iPhone 与取证设备通过数据线连接时,系统会弹出 “是否信任此设备” 的提示窗口,该提示窗口的确认操作需通过 Face ID 验证,仅输入解锁密码无法完成 “信任” 授权。
若取证时手机持有人无法在现场配合完成生物识别验证,取证设备将无法与 iPhone 建立有效数据连接,导致设备内的通话记录、短信、应用数据等关键取证信息无法正常提取,直接中断取证流程。
![]()
三、应对 “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的实操方法
针对上述取证难题,结合不同场景和系统版本特性,可采用以下两种应对方法,操作时需严格遵循合规流程,并注意风险管控:
方法一:现场协调持有人关闭功能(优先推荐)
在取证现场,应第一时间检查 iPhone 是否开启 “失窃设备保护” 功能(检查路径同上),若已开启,需立即协调设备持有人配合关闭,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如下:
操作步骤
由持有人在 iPhone “设置 - 隐私与安全性 - 失窃设备保护” 中点击“关闭保护”,并按提示完成 Face ID验证
关键注意事项
若关闭操作的地点与持有人常用的设备使用地点(如家庭、工作单位)不一致,系统会自动触发 “安全延迟” 机制 ——此时点击 “关闭保护” 后,需等待1 小时,再次通过 Face ID验证,才能彻底关闭该功能。因此,现场需提前规划时间,避免因延迟导致取证工作延误。
![]()
方法二:特定版本设备提权操作(备选方案)
针对系统版本为iOS 18.2 至 iOS 18.5的 iPhone 设备,若现场无法协调持有人配合(如持有人无法到场、生物识别失效等),可尝试通过提权操作突破限制,具体流程与风险提示如下:
操作流程
01.将设备妥善包装并寄回公司技术部门
02.通过专用工具完成提权操作,获取设备底层访问权限
03.提权后,使用专业取证设备制作 iPhone 的逻辑镜像
04 .将逻辑镜像文件传输至取证终端,后续即可基于镜像文件开展常规取证分析
风险提示
提权操作涉及设备系统底层权限修改,存在一定技术风险 ——可能导致设备临时无法正常开机、部分功能异常,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影响设备后续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