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中,细胞不断受到外界环境和体内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而遭受DNA损伤。DNA损伤是衰老和癌症的重要诱因,但二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尤其是“受损的干细胞如何影响组织的长期健康”,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未解之谜。
![]()
近日,《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了东京大学西村荣美教授(Emi Nishimura)和助理教授森康昭(Yasuaki Mohri)领导的研究团队的新成果——他们利用小鼠模型的长期活体谱系追踪与基因表达分析,揭示了毛囊黑色素干细胞(melanocyte stem cells, McSCs)在面对不同类型DNA损伤时的截然不同命运。
黑色素干细胞是毛发和皮肤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的来源,位于毛囊的隆起区,是维持毛发色素再生的关键。研究发现,当这些干细胞遭遇DNA双链断裂时,会启动一种名为“衰老耦合分化”(senescence-coupled differentiation, 简称seno-differentiation)的保护性反应。它们会不可逆地分化并随之耗竭,导致毛发失去色素、出现“白发”。这一过程由p53–p21通路驱动,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清除机制,用以防止受损细胞的潜在恶变。
然而,当McSCs暴露于某些致癌物(如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或紫外线B)时,这一保护机制会被抑制。即使DNA已受损,干细胞仍能维持自我更新能力并异常扩增。这种转变受到毛囊及表皮组织中KIT配体(KIT ligand)信号的支持——它来自微环境(niche)分泌,能抑制seno-differentiation,从而使McSCs偏向肿瘤易感状态。
西村教授表示:“同一种干细胞在不同压力与微环境信号下,可以走向两种完全对立的命运——要么耗竭、要么扩张。这让我们重新理解‘白发’与‘黑色素瘤’:它们并非毫无关联的现象,而是同一类干细胞在不同压力响应下的分化结果。”
研究团队强调,这项研究并非意味着“长白头发能预防癌症”,而是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生物学规律:通过seno-differentiation去除受损干细胞,是机体防癌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一旦这一通路被绕过,受损的McSCs得以存活和扩增,就可能成为黑色素瘤的起点。
该研究不仅解释了毛发变白与皮肤癌之间的潜在生物学联系,也提出了“组织老化与癌变”之间的统一模型——自然的“干细胞清除”反而可能是机体抗癌的防线之一。这为理解衰老与癌症的共同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Yasuaki Mohri et al, Antagonistic stem cell fates under stress govern decisions between hair greying and melanoma,Nature Cell Biology(2025).DOI: 10.1038/s41556-025-01769-9
编辑:王洪
排版:李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