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最初推出课后延时服务时,不少家长拍手叫好。政策初衷很明确:解决接送难题,减轻学生负担。然而如今,这一服务在某些地方却逐渐走了样。
原本五点放学不收费,现在同样五点放学,却要每天每人交3元。钱虽不多,却让人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拿出计算器简单算了一笔账:一个孩子每天3元,一个月约66元,一学期按4个月算就是264元。班上40个孩子,一学期就是10560元。这笔钱,对于学校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大数目,但对于家长而言,却是实实在在增加了一笔额外开支。
更让我困惑的是,这项政策似乎并没有减轻孩子的负担。孩子们还是在同一时间放学,背着同样沉重的书包,带着同样疲惫的面容。改变的,只是家长的钱包又瘪了一些。
我不禁想问:这每天3元钱,到底买来了什么?
如果这3元钱能让孩子在学校完成所有作业,回家后可以尽情玩耍、阅读、发展兴趣爱好,那倒也值得。如果这3元钱能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和技能,那倒也物有所值。
但现实是,大多数学校的延时服务,不过是把原来的放学时间换了个名字,内容依旧是做作业、自习,或者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反而因为“延时服务”这个名头,让在校时间变得更长、更枯燥。
有人说3元钱不多,何必斤斤计较?但教育本就是公共服务,为何原本免费的服务,突然就要收费了?有人说这是给老师的辛苦费,我完全理解老师们的付出应该得到回报,但为什么以前老师同样辛苦却不收费?是因为以前老师的付出不值得回报,还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微收费”模式一旦被默认接受,会不会有更多原本免费的教育服务开始收费?今天3元,明天5元,后天10元?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如何保障?
延时服务,本该是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事。但当好事变成了负担,当服务变成了收费,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一切,到底是为了服务孩子,还是服务别的什么?
也许,教育不应该成为一门算计家长口袋的生意。教育的价值,不应该用每天3元来衡量。当我们把教育过度功利化、商业化,最终受损的,不只是家长的钱包,更是孩子们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