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河北法制报)
本报讯 (刘彬 李政 张凯)10月13日,安国市人民法院药市法庭成功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仅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更以精准司法扶助,为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点亮生活与还款的双重希望。
被执行人吴某是一名24岁的年轻人,本应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年纪,却因种种原因,逐渐与社会联系减弱,经济来源中断,生活陷入窘境。为了维持日常开销,吴某向朋友借了2万余元。然而,借款到期后,吴某未能按时偿还。朋友多次催要无果后,最终只能将其诉至法院。法院依法判决后,吴某仍未履行还款义务,案件随之进入执行程序。
执行阶段的吴某,既无稳定收入支撑还款,又因经历了诸多生活波折,内心充满了无助与迷茫,对执行工作一度表现出较强的抵触和抗拒情绪。面对这一情况,执行法官没有简单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秉持司法为民理念,果断转变工作思路:一方面主动联系申请执行人,耐心疏导其焦虑情绪,细致说明吴某的实际困境,争取理解与包容;另一方面,多次与吴某深入沟通,认真倾听他的心声,逐步引导其正视债务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吴某并非恶意拖欠债务,反而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偿还欠款,也有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愿望。
了解吴某的真实态度与核心困境后,法官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联合吴某所在地社区组织,多方对接资源,反复协调沟通,最终为吴某找到一份能保障基本生活的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吴某还款终于有了切实基础。在法官的主持下,吴某与申请执行人顺利达成和解协议,约定由吴某每月分期归还借款,这既为债权人权益筑起“保障线”,也为吴某留足了必要的生活与发展空间。这起曾陷入僵局的执行案件,最终以“司法温度”破解“执行难题”,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