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包头之约
满眼稀土春潮
2025年10月20日
叶建华
这趟行程,早有夙缘。从绍兴的鉴湖烟雨,到上海交大的学府深幽;从赣南的红土情怀,到南昌鲤鱼洲的岁月印记;从萧山的经济潮声,一路的风尘与见闻,都像是为这一次北上所做的铺垫与预热。我的心,仿佛一张蓄势已久的弓,所有的弦都绷紧了,指向北方,指向那个被“稀土”二字镀上一层神秘光辉的城——包头。此行不为别的,是为“追光”。追的是一位科学巨匠思想的光芒,追的是一段“点石成金”的传奇在今日的回响。
列车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上疾驰,窗外的景致,由江南的润泽,渐次转为北地的苍茫。抵达包头,秋色已深。风里已然带着清冽的、金属般的硬度,刮在脸上,有了一种实在的触感。然而,这物理上的寒冷,旋即被一股更为磅礴的“热流”所驱散。这热流,并非来自气温,而是源于友情,源于这片土地所蒸腾出的那股子生气。
![]()
走出车站,“稀土”的印记便如潮水般,不由分说地涌入眼帘。全国首个稀土高新开发区,包头稀土国际大酒店,乃至晚间餐叙的“石榴花开”餐厅里,那间以“光宪之光”命名的厅堂……“稀土”二字,在这里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僻的化学符号,也不是新闻中抽象的战略词汇,它成了这座城市的呼吸、它的脉搏,镌刻在门楣上的姓名。尤其令我动容的是,友人告知,内蒙古科技大学设有稀土学院,市内各大公园,竟也多有关于稀土与徐光宪院士的介绍。这该是怎样一种深切的感恩与铭记?它将一位科学家的智慧,从实验室与论文中请出,安放在寻常百姓的人间烟火之所,让高深的学问与最质朴的市井生活产生了关联。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诗意的、温暖的“春潮”。
![]()
这份温暖,在包头市十三届政协委员肖军、包钢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秀昆、包头聚信基金总经理赵利平诸位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具体。他们是经徐光宪院士之女徐放女士介绍的朋友,这份由徐光宪院士血脉延伸出的情谊,仿佛一种无形的嘱托,让我们初次的会面,便省却了所有客套与隔阂。他们热情如夏,言语行动间,是对我这远方来客的周到关照,更是对“要写好徐院士”这一共同目标的鼎力支持。肖军先生,这位曾亲身向徐光宪院士汇报、参与过稀土行业整合风云的企业家,虽已退休,言谈间依旧激荡着对稀土事业的未了深情;陈秀昆先生作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首届稀土班的学员,他的生命轨迹几乎与包头稀土的发展史完全叠合,他的叙述,冷静、缜密,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却又在提及徐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时,眼中迸发出信徒般的光。
这光的源头,在下午的包头稀土博物馆里,变得无比清晰而辉煌。
![]()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殿堂。而包头的这座殿堂,是用稀土的元素构筑的。从“稀土之父”们的筚路蓝缕,到今日“工业维生素”的无远弗届,一段段沉默的文字,一张张褪色的照片,一件件粗糙而后渐趋精密的器械,都在无声地言说。而当徐光宪院士的专题展区出现在眼前时,时光仿佛骤然凝固。那熟悉的学者面容,那伏案演算的身影,那写满公式的手稿……它们安静地躺在展柜里,却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我仿佛能看见,当年徐院士是如何用他那一套精妙的“串级萃取理论”,像一位最高明的魔术师,从庞杂的矿石中,为我们这个渴望现代化的国家,清晰地分离出那些珍贵的“工业黄金”。
![]()
陈秀昆在一旁,以他几十年不离一线的洞察,为我点出了这理论更为深远的意义。他说,徐院士当年的工作,以数学模型精准指导工业化分离,在今日看来,简直是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鼻祖。此言如一道闪电,霎时照亮了我心中的许多迷思。原来,最前沿的智慧,其根脉早已深植于往昔的沃土。徐光宪院士之光,不仅是照亮了一时一地的技术之光,更是一种穿越时代、指引方向的思维之光。
![]()
肖军先生的补充,则让这光的形象更具人性的温度。他谈及当年向徐院士汇报包钢人提出“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定价、统一仓储)的构想,徐院士如何倾听,如何赞许,又如何以其威望,将来自第一线的证据与呼声,上达国务院。这让我看到,一位真正的科学巨匠,其目光绝不囿于实验室的方寸之地。他的心,是与国家的命运、产业的兴衰、人民的福祉紧紧相连的。他的“稀土之父”的称号,不仅是学术上的,更是情怀与担当上的。赵利平告诉我,他多次前往江西赣州等地调研稀土工业,用金融的力量为包头稀土工业发展赋能助力。
![]()
步出博物馆,斜阳正将金色的余晖洒满这座北方的工业城。那光,温暖而厚重,与记忆中徐院士照片上的笑容,与展厅里那理论模型所散发的理性之光,与肖军、陈秀昆们眼中不灭的热情之光,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我忽然明白了,我所追寻的“光”,从来不是一道孤立的光束。它是薪火,是传承。它从徐光宪院士的书斋里点燃,经由无数如肖军、陈秀昆、赵利平这般的企业家、科学家的手,一路传递,终至在这片曾经“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上,燃成了一场席卷一切的“稀土春潮”。
这春潮,是实验室走向工厂的机器轰鸣,是论文变为产品的琳琅满目,是理论突破带来的产业自信,更是一座城,因几代人的智慧与一群人的奋斗,而彻底改变的命运轨迹。
明日,我将前往180公里外的白云鄂博矿区,去探寻那所有光芒与传奇的原始矿藏。我知道,那里埋藏着的,不仅是珍贵的稀土元素,更是一段历史最深的根,是所有春潮最初的那一脉泉源。我的追寻,还在路上。而这包头第一日的见闻,已如一颗被稀土元素浸润过的种子,在我心中落地、生根,即将发出它自己的、微弱的芽来。这芽,或许也将携着那束“光”,走向更远的地方。
![]()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