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林总的军事能力是出名的强,一路以来都是主力嫡系的指挥官,他也不负信任,打出了众多经典战例。
同时他绝对算是年少成名的代表,23岁时就成了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按现在的情况来看,23岁普遍还在艰难地谋生,人家却已经指挥千军万马了,这个差距啊。
不过,在革命道路上林总并非最年轻的军长,红四方面军里有一人20岁时就成了军政委,同样是军级干部,比林总还要小3岁,此人名叫陈海松。
![]()
陈海松还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渊源,他加入红军之时是许世友的勤务兵,仅仅4年后许世友就成了他的副手,上升速度着实令人诧异。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毛主席和朱老总都对他赞誉有加,这份履历绝对是前途无量。
只可惜,他成名早牺牲得也早,年仅23岁就陨落在西征途中,实在是革命的一大损失。
![]()
陈海松1914年出生于河南罗山,两岁时就失去了母亲,自幼过得很辛苦。正是因为体会了太多生活的不易,他迫切希望找到一条改变现状的路,也是在这时,革命之火已燃到了他的家乡。
那个年代,闹革命是很可能会脑袋的,所以父亲坚决不让他去。但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陈海松没有在意这些阻力,毅然参与其中,且是最活跃的那一群人。
很快,陈海松就因为表现好成了儿童团团长。父亲对此心里万分焦急,就想给儿子找个老婆来拴住心,再不济也要给陈家留个后。
只是还没等他安排完,陈海松就已经跟随红军出去征战了。这一年陈海松16岁,他的职务是许世友的勤务兵。
![]()
陈海松特别聪明,似乎天生就是为战斗而生的,许世友偶尔有时间会给他讲讲军事知识、传授作战经验,他一听就能领悟。
许世友见他机灵,后来在进行作战部署时,也会把他带上,他旁观几次后就大致搞明白了,经常会给出一些有用的意见。许世友知道这是个人才,不忍埋没,就放他出去历练。
于是,陈海松从一个部队通讯员做起,只用了两年多就成长为红12师36团3营政委。
很快,红36团政委因反对张国焘被抓,陈海松再次升迁成为团政委。只是呢,张国焘当时抓人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任何反对他的人都会被扣上帽子。
![]()
陈海松因为不想向张氏靠拢,也被污蔑为“改组派”,不仅党籍没了,命也差点没了。关键时刻,幸得36团团长余天云为他申辩。
余天云找到红12师师长何畏说:陈海松参加红军时还是个小鬼,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怎么可能是改组派?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攻击。
何畏是张国焘的亲信,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不愿施以援手。
余天云又去找了徐向前,徐帅很反感张氏的“肃反”,而且也多次听过陈海松的事迹,明白这位年轻红军干部不可能反对革命,于是出面做保,救下了陈海松。
![]()
经此一劫,陈海松的职务、党籍都被撸掉了,只被任命为余天云的勤务兵。他参加红军是这个职务,兜兜转转几年还是这个职务,等于这几年白干了。不过陈海松没有颓废下去,他知道无论做什么样的事,都是在为革命做贡献。
余天云本来就看重陈海松,没多久便让他到36团9连当一名士兵,只要能立下战功,再度获得提拔也不是什么难事。
陈海松也不负期望,商潢战役、潢光战役、反“三路围攻”中都表现出众。由于贡献突出,师政治部恢复了他的党籍并让他重新担任36团政委。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木门召开了会议,鉴于人员发展得太快,会议决定将部队的四个师扩编为四个军,红12师作为主体扩编成红9军,陈海松担任了红9军25师政委,而他的搭档师长,正是许世友。
3年前,陈海松还是许世友的勤务兵,3年后,两人就携手指挥同一支部队了。许世友有些诧异,不过更令他诧异的还在后头。
![]()
1934年7月,川军集结了10多万人进攻万源,这关系到了川陕根据地生死存亡,而万源外围的大面山是此战的重中之重。
徐向前将守卫大面山的重任交给了红25师,在下达命令时徐帅强调:大面山丢了,万源就会丢;万源一丢,整个红四方面军就会有危险。许世友和陈海松都承诺,只要有一口气在,绝不会让敌人突破阵地。
在战斗中,陈海松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配合许世友指挥部队,重创川军主力,成功坚守住了大面山、保卫了川陕苏区,为红四方面军反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为贡献突出,战后陈海松升任为红9军政委,而此时许世友还是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就用了4年,陈海松一跃成为许世友的直属上级,可见他的能力之强,此事也成了红四方面军中的佳话。
![]()
陈海松不但在红四方面军中出名,中央首长也都听过他的经历。1935年懋功会师后,毛主席、朱老总曾特意跟他面谈过,毛主席说:早听说过你啦,一方面军的干部很多也年前,可还没有你这样年轻的军政委啊!
后来四方面军强行南下,朱老总出于团结同志的想法也跟随一起,期间陈海松见朱老总的马比较瘦小,便将自己的马送给了朱老总。
此事被张国焘得知后,竟让人将马给偷了回来,并训斥陈海松不得多与原一方面军中的人接触,这个行为很霸道也很奇葩。
朱老总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以为是自己把马给弄掉了,浪费了陈海松的一片好意,因此特意跑去向陈海松致歉。这搞得陈海松非常不好意思,便不顾张国焘的警告,重新挑了一匹好马再度送给朱老总。
![]()
可惜的是,陈海松没能走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他后来加入了命运悲惨的西路军。一路征战,没有后勤补给、没有群众基础的他们在河西走廊过得特别艰苦。
1937年3月,陈海松率800余人担任后卫,掩护红30军及总部进入甘肃梨园堡一带,奈何敌人骑兵机动性强,得到消息后就猛扑了过来。为给总部机关争取转移时间,陈海松他们占据达梨园山口与敌血战,硬拼了6、7个小时。
子弹打光了以后,他们还抽刀与敌肉搏,最终红9军只有极少数人活着,陈海松身中8枪,壮烈牺牲。
西路军惨败的消息传回延安后,组织为牺牲将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徐向前元帅评价过他“陈海松是九军的核心首长,九军少不了他”,朱老总多年后也追忆: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岁当军政委,23岁英年早逝,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这么多英烈前赴后继,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