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蒋氏故里”(下)】
三访蒋介石故里:蒋介石与许昌为啥有恁多巧合 ‖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欲欣赏“三访蒋氏故里(中)”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人二访蒋介石故里:地形像弥勒佛的蒋母墓】
2020年,我又萌生自驾游河南的兴趣,于是携家人遍游许昌。
一日,出许昌市西行不远,看到路边电杆高悬路标,红底白字有“蒋氏故里”字样,心血来潮,脑海里立刻回放出六十多年前和二哥河街之行,崔松庆表哥的热情招待及那两碗捞面条,那青砖到顶的兰瓦梁檩结构的大瓦屋,那瓦屋前半亩大小的坑塘,依稀展现在眼前,兴奋之余,我又有了一睹距今日六十年前的“蒋氏故里”的面貌容颜。
六十年岁月沧桑,曾多次回故乡探亲,由于世事烦扰,早已把蒋介石的出身考究丢于脑后。
百多年历史远去,蒋某人是否是许昌人己无关紧要,而儿童时代那听说蒋介石是许昌人,自然有些许亢奋因素存在,我是许昌人,蒋介石也是许昌人,那名人效应也令人有些许骄傲,并至今对蒋介石身世存疑。
《金陵春梦》这部书是唐人起于两封郑绍发求见信演义而来,该书蒋介石的许昌说虽有些牵强,但至少蒋介石和河南许昌河街小郑庄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究竟有什么微妙关系,作为许昌人,我没有地域偏见,设身处地地揆情度理,更觉得事出有因,怎么蒋介石又与许昌那么多巧合。我觉得有四点:
![]()
其一,当年郑绍发求见蒋介石已是六十二岁老翁,满脸胡碴,粗布长袄大腰棉裤,穷困落魄,一副土老帽窘相,可依然看出他身材轮廓,尤其颧骨脸型酷似蒋介石,据说当年知道底细的蒋部下也有此看法,今天拿出二人照片,仍会得出一母所生的共识。
其二,从蒋介石对郑绍发贸然认亲不见又不杀的暧昧处理上看,一个乡下异性老头贸然认国家元首为胞兄胞弟,如果没一点说辞,贸然认皇亲那是要获罪的,而蒋的不见不杀,说明两封高手写的信起到了一定作用,一个外姓人认胞弟,对一向正统体面的蒋确无法向世人解释,再加上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同母异父比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本来就疏淡,所以不便出面接见,派心腹对郑绍发安抚和软禁,尽量不扩大消息范围为妙是上策。
其三: 虽蒋介石不见郑,却又给批一张五千元支票,是否属实,中央银行每月给郑家寄钱也是否属实,又据称当时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和许昌专员吴协唐每月给郑家二、三百斤麦子是否属实,那在河街小郑庄盖下青砖兰瓦大瓦屋却是事实。
其四: 从蒋对母亲的孝敬上看,作为蒋介石许昌说的另一个依据,李耕五在《蒋介石是不是许昌人》中提到,蒋冯阎大战,蒋介石督战亲临许昌,在许昌逗留数日。
一天他带侍从几人从许昌城出发,向城西北一个小村庄走去,这个村就是河街小郑庄,到了之后向村人问及郑绍发,偏巧郑绍发外出不在,蒋介石默看一个时辰就离开了,这就是求见信中写到的“民国十八年秋,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这也是后来郑绍发冒死求见蒋的依据和原动力。
![]()
我认为这是蒋给郑绍发一个错误信号,蒋介石此行目的并非要见郑绍发,而是蒋是个非常孝顺的儿子,他要不声不响看看母亲生前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儿时郑和蒋一起玩耍,这些关系母亲对长大的蒋是提及到的,所以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才多出了这个外人所不知的暗访灵沟镇河街的细节。
综上所述,我认为蒋介石和许昌是有渊源的,如果没有两封求见信的铁证在先,就是唐人杜撰也杜撰不出郑三发子和蒋介石之间这么多巧合的事,退一步说,就算他不是血统,至少他的母亲与许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退一步说母亲与许昌纯粹没一点瓜葛,贤惠明理的母亲王氏养育了一个名扬四海的儿子,一个中华民国的领袖,不管怎么说,奉化、嵊县与许昌河街这些土地也是神奇的宝地。
“你的本次导航结束”打断了我的万千思绪,汽车停在一个坑塘边,这坑塘又被填埋了一半,坑塘边不见了当年的青砖兰瓦檩梁结构的大瓦屋,在原址处耸立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两层小楼来,房墙四围贴着乳白色瓷砖,朱红色的宅院大门显得阔气,四周全不见六十年前的草屋茅舍,被排房线的座座小楼取代,房前屋后被水泥小道取代,街里安着路灯,到处一派新农村现代气息的欣欣向荣景象。
我还是心有惋惜,心有不甘,多好的历史文物就这样不见踪影,消失的叫人留恋,当我问及邻居大嫂,她告诉我老房子经大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已经顶不住了,前年才被郑氏后人拆倒,在原址上起了小楼。
再见了,那远去的岁月,远去的历史。我悻悻地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小郑庄,离开了河街。
(全文完)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