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在五四运动中带头火烧位于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的匡互生怀“教育救国”之志,偕同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刘熏宇等贤达,于沪上创立达学园,引大师学者进校讲学,以“立己达人”之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100年后,立达学园纪念馆在松江区立达中学竣工。硕果飘香恰逢百年校庆,作为纪念馆筹建特约顾问,吴春荣和凌卫民百感交集。吴春荣甚至还赋诗一首:“风驱暑气送清嘉,绚丽流光映馆斜。务逊当年挥健笔,今天立达著芳华。”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吴春荣(左)和凌卫民
吴、凌二位,一位年近鲐背,一位古稀有六。吴春荣曾连续六年任立达中学顾问,曾与立达学园创校先贤陶载良有密切交流。凌卫民是“松江县第三中学”复名“松江区立达中学”后的首任校长,也是吴春荣的学生。时光的河一路奔腾向前,而今,两位老先生年龄加起来足足有165岁,本该颐养天年之际,却欣然为筹建立达学园纪念馆奔走忙碌,常人多不解为哪般。日前,记者在专访中找到了答案——老教育人为教育的初心与情怀,诚所谓“百年学府育桃李芬芳,千秋杏坛承家国担当”。
历春经夏又入秋
奔走整理先贤往事
采访约在10月10日上午,地点定在吴春荣老先生的家中。那日中午,吴老要去医院。采访前一日,还在医院忙着检查身体的他发来微信说:“明天下午还要去中山医院检查。可能会住院。只剩下明天上午了。要不就定明天上午?”可见,对于这次采访,老人家颇为重视。
十月的上海,丝毫不见秋日的凉爽。10日依然是炎热的一天。一早抵达吴老家中,老人家穿着棉鞋,身上还套着一件夹克外套,但书房内却开着冷空调。凌卫民老校长也早早赶到。环顾书房,一面朝外,直通屋外小花园,其余三面均作储书之用,书籍报刊整齐摆放。
![]()
从2025年3月到9月,就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两位老先生几乎周周碰面沟通,每次一探讨就是五六个小时。从春暖花开忙到金秋时节,期间多方联系奔走、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立达学园时期重要的史料整理撰写工作。从建馆立意、细节敲定,到各板块标题拟定、人物选定等,89岁的吴春荣就像是在写一篇大文章,即便有病在身,也亲力亲为。凌卫民说:“大到整体谋划,小到一个标点,吴老师都极其慎重、反复斟酌。很多时候,简直是在玩命!”
![]()
走进立达学园纪念馆,历史沿革、文化标识、教育思想、实践传承等一目了然,先贤名人大师赫然眼前。除匡互生、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刘熏宇五位立达学园主要创办人外,还有丁衍庸、马思聪、方光焘、叶圣陶、白采、冯焕文、刘大白、刘叔琴、朱自清、陈望道、周建人、茅盾、郑振铎、夏丏尊、黄源、蔡希陶、陶瀛孙、周尧、梁灵光、奚原、叶至善等部分曾在立达学园任教讲学的教师及成就突出的学生。
![]()
![]()
吴春荣说,历史上,立达学园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碍于校史馆场地有限,只精选了58人,这些人物均在各领域内卓有建树、影响重要。据匡互生的女儿匡介人初步统计,单匡互生在校时的毕业生中,就有26人成为科学家、23人成为教育家、10人成为社会活动家、6人成为文学艺术家。
立达学园纪念馆占地仅138平方米,布设从简,但整理工作却耗费了大半年之久。两位老先生,主力吴春荣靠一只眼睛校对,打配合的凌卫民听力不好,加上年事已高,一路走来并非易事。吴春荣在今夏台风天工作散记中写下的这段话可见一斑:“凌校长也已进入奔八之年;而我过几个月就九十岁了。凌校长耳背,与他说话犹如吵架,而我一眼已瞎,另一只视力也只有零点零六……”
初心情怀终不改
立己达人弦歌不辍
常人不解,身体状态既然这般不允许,为何还如此执着上心?两位老先生只道:“一座校史馆,一生杏坛情。”
![]()
立达学园校名中的“立达”,源自《论语·雍也》,意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园”,寓学校犹如花园,教师犹如园丁。在吴春荣看来,立达学园创办人匡互生所提倡的“引发教育”“自由教育”“全人教育”“爱的人格感化教育”,以及立达学园所践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教育先曲,时至今日也依然适用。他道:“纪念与学习立达先贤,继承与发展立达精神,是筹建纪念馆的初衷。”
一百年沐风浴雨,一百年风雨兼程。立达学园虽几经周折,几易其名,但立达之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鼓舞立达学子向上向善向美、担家国责任的精神之源。
![]()
凌卫民回忆,2003年立达中学复名之际,时年87岁的立达学园1935届学生、广东省原省长梁灵光特地赶至松江参加复名揭牌仪式。次年校庆,他致电梁灵光的秘书长,想再请,但对方嘱告“梁省长身体很不好,校长你千万不要再请,倘若你通过其他关系来请,老省长肯定豁出命也要回去,他对立达的感情太深了……”
当年回校参加立达中学复名揭牌仪式的还有立达学园1930届学生、清华大学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陶瀛孙。“当时,她是抱病坐着轮椅回校的,从学校回去后没几天就去世了。”说到这里,凌卫民老泪纵横,“立达的学生对立达的感情都深得不得了。”
![]()
此番为筹建立达学园纪念馆奔走的,也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中,有曾在立达中学学习生活的学生,也有重情重义、愿为教育事业出力的热心人士。采访中,吴春荣特地提到了著名昆虫分类学家,中国现当代昆虫分类学重要奠基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周尧。他是立达学园1932届学生。梳理过程中,两位老先生多方查阅,也没有找到较为详实可靠的资料。吴春荣想到了他居住在宁波的学生王大勇,便嘱他跑一趟位于宁波的周尧博物馆。“说是学生,也已步入高龄。我嘱咐他一定叫出租车接送前往。”吴春荣说,几经周折才将周尧的事迹补充完备。
完成周尧的展板设计,是在今夏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推开书房的门,风如一头凶兽,猛烈地摇撼着窗外的大树,过道上枝叶满地。送走一道忙至深夜的凌卫民和设计师小刘,吴春荣在当天的散记里写道:“望着凌生和小刘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在立达学园任教的大师们,一个个,不,一位位,穿着长衫,穿过雨帘,穿越时空,踩着枝叶,微笑着朝我走来,其中有我非常敬仰的茅盾,有曾一起跑过步的陶载良……”
记者:王梅
编辑:周正豪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