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
![]()
每到春节期间,长祥高跷会经常出现在天津各种庙会活动现场。尤其是小学生组成的“长祥小高跷”娃娃表演队,更是远近闻名。长祥高跷的第四代传人张勇是这支娃娃表演队的发起者。“长祥高跷会现在有中年、青年和少年三支梯队,而且还有预备队,最小的队员只有五六岁。因为孩子们也在不断成长,形成梯队就能保证长祥高跷后继有人,不断传承发展。”张勇说。
把文学性和艺术性融入高跷表演
记者:您是如何成为长祥高跷第四代传人的?
张勇:长祥高跷是东丽区军粮城知名的传统舞蹈活动。受第三代传人姚世华师傅的影响,我自幼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时开始学习棒法、锣鼓和渔翁表演,22岁学成后也开始教授徒弟,我擅长棒和锣鼓的技法。后来,我成为长祥高跷的第四代传人,现任长祥高跷会的会长。
记者:与其他地区或流派的高跷相比,长祥高跷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是什么?
张勇:长祥高跷作为传统舞蹈项目,其主要内容和形式,部分源于京剧等传统戏剧,这是它有别于其他高跷的特征。长祥高跷借鉴京剧的元素,学习戏曲里的服装、唱腔、身姿、步法和阵法,几代传人逐步对高跷表演的人物角色、动作造型、表演形式作出改变。角色的“手彩儿”道具各有不同,演员穿着戏曲里的戏装,头陀使棒槌,婴哥使马鞭,公子使扇子,座子拿团扇和手巾,渔翁使鱼竿、斜挎鱼篓,樵夫使樵夫担子、腰上掖着板斧。为了更好地塑造戏曲形象,演员衣服里面还要套“胖袄”,使人物的身姿更加魁梧,扮相更为规范。长祥高跷把渔翁摸鱼的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渔翁亮相时抖去双臂的灰尘,挽起袖子,双腿落叉,挽起裤腿,摸鱼步走“S”形,顺势劈叉……长祥高跷集体表演阵势上也借鉴了京剧跑圆场的经验,增加了单加篱笆、五角子、天下太平等各种阵形表演,凸显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同时也保留了很多高跷的传统桥段,因此也形成了长祥高跷“戏中有戏,似戏非戏”的特点。
记者:您觉得长祥高跷传承至今,其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张勇:长祥高跷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是浑然一体的,充分展示了天津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借鉴京剧的表演艺术形式,长祥高跷将津门的民俗特点,通过唱念做打、展演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令观众在娱乐中领略到优秀民俗文化艺术。天津早期的民间高跷文化,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综合各地高跷的精华,在锣鼓配备、服饰道具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大胆地进行创新发展,进行了适合津门风格、具有自己特点的创编,并以其崭新的态势,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如今军粮城长祥高跷又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让娃娃也爱上高跷表演
记者:“长祥小高跷”当初是如何组建的?
张勇:长祥高跷已经传承五代,传承谱系清晰、有序,师徒传承是长祥高跷的主要传承方式。2018年,长祥高跷丰富了传承方式,在刘台小学建立教学基地,以特色校本课的方式进行授徒传承,招收2—6年级的学生,每周活动两课时,利用寒暑假进行训练,以参加公益社会演出、比赛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长祥高跷文化。
说起这个娃娃表演队的组建,我们当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过程。在多年的训练和表演中,我认为“高跷要从娃娃抓起”,于是我就去刘台小学,跟校方谈了我想到学校来组建“长祥小高跷”娃娃表演队的想法,一开始校长有所顾虑,说练习高跷表演对孩子们来说危险性太高。出于对长祥高跷的热爱以及希望把它传承发展下去的那份社会责任感,我并没有放弃,后来我又多次去找校长,还带着长祥高跷队队员去校园里帮忙维持秩序,帮忙做做卫生、扫扫树叶,夏天给同学们送些冰棍来防暑……就这样,大概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校被我们感动了,对我们也有了足够的了解。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学校同意我们来开课。寒暑假我们也会继续义务教孩子们训练。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暑假里我们会为孩子们做好防暑措施,预备好藿香正气水、冰镇西瓜等。冬天是最艰难的,我们是在室外训练,在室外训练不仅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严寒天气。因为冬天是长祥高跷演出的高峰季,而演出都是在室外。无论风雪,我们都坚持训练。经过严格的训练,“长祥小高跷”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其他学校也陆续联系我们,主动邀请长祥高跷进校园,于是我们又陆续走进其他小学开展训练,发展更多的小高跷队员,让更多的娃娃参与到对长祥高跷的传承与发展中。
记者:作为长祥高跷这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您做了哪些创新?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张勇:我们依托刘台小学开创了“长祥小高跷”,利用特色校进行传承实践。“长祥小高跷”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小”,这是天津平均年龄最小的高跷娃娃队伍,平均年龄7岁。这支队伍表演形式突出多样化,也更加注重装扮与踩高跷时展现出的逗弄技巧,将文艺和踩高跷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格,还具备非常高的观赏性,这支高跷娃娃队深受大家的喜爱。我们在表演中还通过网络直播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欣赏到“长祥小高跷”。
我还开创性地把高跷这种走街串巷的传统艺术形式搬到舞台上。为此,我请来音乐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业务指导,经过共同研究,最终,成功地把我们的高跷表演呈现在舞台的聚光灯下。
在高跷表演中,我独创了一些表演环节如由场上演员逐字站出“天下太平”和“国泰民安”的字样。长祥高跷作为传统舞蹈,有大小扑蝶、大小摸鱼、公子逗锣鼓、摇橹扑蝶、穿亭子、套花篮等。“长祥小高跷”表演也是由十二位角色组成:头棒、二哥、渔翁、青杆、武扇(公子)、白杆、樵夫、文扇(座子)、前锣、后锣、俊鼓、丑鼓。表演内容以传统民间故事为主。长祥高跷的一个特征就是个个角色有文有武,打棒(天下太平)是“长祥小高跷”独具一格的一招,棒在前,鼓在后,在棒的指导下,表演过程中呈现出“天下太平”四个字的造型。
记者:如今,长祥高跷可以说是后继有人,请您介绍一下长祥高跷的第五代传人。
张勇:王浩然是2004年出生,12岁跟随我学习高跷,如今掌握了武棒的技法,扮演武松打棒角色,他擅长表演双飞燕棒法,其“单腿飞燕”增加了表演的难度;李凯宇是2008年出生,8岁时跟随我学习长祥高跷的武棒技法,他对组合棒有研究,擅长打“双背剑”“浪子踢球”等棒法;李俊浩是2010年出生,8岁跟随我学习长祥高跷青杆技法,抖起青杆闪展腾挪,他将蝴蝶抖得上下飞舞,非常精彩。
记者:长祥高跷会对这项非遗实施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张勇:我们为长祥高跷建立起完整的资料档案,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我们采录并归档保存传承人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整理并重新编撰长祥高跷发展历史、技艺介绍专刊。刘台小学目前是长祥高跷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作为保护单位,学校对长祥高跷发展给予了高度的人力、物力支持,还专门设立了高跷文化传播工作室,并配备了排练大厅、操场、活动教室等训练场所。
不仅如此,我们还坚持培养下一代高跷传人,避免断档失传的危险。长祥高跷积极参加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动、各种庙会演出活动、敬老院公益慰问演出、学校大型活动的助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的长祥高跷文化。尤其是小高跷队员们更是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要把高跷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不影响孩子们学习的情况下,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加强训练。小队员们认真训练,不畏严寒酷暑,也经常走进社区、校园进行义务演出,让高跷技艺得以广泛传承。长祥高跷在传承与发展中体现出军粮城地区民俗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广受赞誉。我们希望把长祥高跷传播得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