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显微
姚显微(1905-1942),原名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江西省兴国县人。父亲姚芳权,曾任赣县女子师范教职员,家中藏书丰富。姚显微6岁入塾识字,8岁入小学。1918年入省立赣县中学读书。1923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勉从父命学习行医。不久,他听说上海南洋公学开设国学专修科,并可享受公费待遇,便不顾家人反对考入就读。1925年,清华大学开设研究院,遂进京赴考,被录取为清华研究院第一届新生,师从梁启超先生。姚显微在同学中最年少,攻读也最刻苦,颇受梁启超器重。当时梁启超有病在身,无力写作,姚显微等人便担任记录和整理工作。1928年毕业后,留校继续随梁启超从事研究。
![]()
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聘请姚显微任编辑兼特约撰写。于是,他离开清华来到上海,为商务印书馆编辑了《万有文库》,并亲自撰写了《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年表》。不幸的是,书稿未及付印,即在1932年1月28日毁于日军侵略上海的战火之中。姚显微愤慨地说:“吾家虽毁吾身尚存;敌寇虽强,怎能禁我另起炉灶!”他振作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奋笔疾书,3部专著相继问世。
![]()
《中国目录学史》是姚显微的代表作。姚显微认为,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时代精神并无特别的差异,因此该书不能以时代为序,而宜分为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等篇章,“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姚显微运用了这种科学的分类方法,从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由于该书史料丰富,见解独到,因此成为一部影响广泛的学术专著,数十年间多次再版。因以上成就,姚显微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
![]()
姚显微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仅1926—1937年出版著作即达16种之多,其身后并有《史书要籍解题》《章实斋年谱》《朱竹君年谱》《邵念鲁年谱》《梁任公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讲录》等遗稿数十卷。抗日战争初,因其母亲有病,子女尚幼,加之战乱扰困,他和家人过着清贫动荡的生活,而他却泰然处之,常常“一手抱儿,一手作文,笑谈歌唱,其乐无穷”。姚显微夫人巴怡南在回忆中这样评说:“事之难者,君愈欲为;路之远者,君愈欲赴;幽泉深谷、峭壁悬崖,君必穷其源、攀其巅,而探其奇。似觉人生莫不可为,而世事一无难者。故君从无踌躇之志、忧戚之言,恒言宇宙进化,端赖人类有为。
![]()
姚显微和妻子陶今雁
1934年,姚显微执教于上海复旦、暨南两大学,还在上海开设女子书店,并创办进步刊物《女子月刊》,编印女子文库,宣传妇女解放,振奋民族精神,在当时引起很大社会反响。1935年6月,姚显微参加上海文化界的爱国运动,与15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反对不问国事而埋头于读书和复古,希望唤起民众觉醒,努力去“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同年12月,他与文化界300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号召文化界“应立即奋起,站在民众面前,展开救国运动”。为了支援抗战,姚显微夫妇毫不犹豫地捐出订婚用的金戒指。
![]()
姚显微全家照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姚显微举家迁回江西。1940年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临时省会泰和杏岭创办,校长胡先辅特聘姚显微为研究部研究教授、文史系教授,主讲《中国通史》。1942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江西境内。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姚显微目睹山河破碎,百姓蒙难,忧心如焚。他奋然陈辞:“数载以来,赖无数将士浴血抗战,已深陷敌人泥淖矣!最后胜利,则需知识界实行参战。有愿以兵役为己任者,吾其为矢乎!”号召广大知识分子积极行动起来,保家卫国,御敌雪耻。不久,他在中正大学发起组织抗日战地服务团,自任团长,并请校长胡先骗为名誉团长。他率服务团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洪流,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抢救伤员,慰劳伤兵,深人战地进行报道工作。
![]()
姚显微在前线
1942年6月,日军侵扰浙江金华、江西上饶一带。为了鼓舞士气、动员民众和抢救伤病员,姚显微率战地服务团一行38人,在滂沱大雨中,慷慨激昂地从秦和奔赴抗日最前线的樟树。战地服务团沿途采取街头宣传讲演、绘制标语漫画、表演歌咏剧等形式宣传抗日,并出版了《战地通讯》。服务团还到战地医院进行慰问,向每位伤病员发放慰问金和食盐、药品,为伤兵护理,代写书信300余封,为难民免费施诊施药。他们的爱国行动,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
在此期间,日军竹围师团和大贺师团共5万余人占据了三江口、临川、崇仁,宜黄等重要据点,在中国守军东西两侧形成一道半圆形的包围圈。7月4日,姚显微率领战地服务团30余人,由樟树前往战事激烈的桥东地区。他对前来欢迎的第58军军官们说:“我们全体团员是抱着牺牲的决心而来的!”事实上,当时战局已经迅速恶化,日军调集了五六路人马,从三个方向对这一带作迁回包围。但是服务团没有撤离,而是赶往前线野战医院为伤员换药包扎,然后随野战医院转移。7月5日下午,形势非常危急。军长命令:“战地服务团即时向樟树撤退,连夜行军。”姚显微却代表大家向军长表示:“我们不怕死!我们要上前线!”军长见他们意志坚定,就派他们去第三野战医院,做救护伤病员的工作,随部队共同进退。7月7日,服务团从樟树前线转移,傍晚时分抵达新干县至石口村。因长途跋涉,疲惫交加,加上村中小河石桥被毁,道路阻隔,不能通行,一行人便暂住村民家中。当晚10时许,日军第6师团第6步兵团长竹原三郎少将所部数百人包围村庄,日本兵破门而入,用枪抵住姚显微。姚显微抓住一个日本兵,与之搏斗。团员吴昌达、郑唯龙奋力相助,卡紧日本兵的咽喉。姚显微夺过日本兵的枪跳起来贼道:“会开枪的同我来!”吴昌达紧跟其后。“砰!砰!”其余日本兵开枪击中二人,吴昌达、姚显微先后倒在血泊中,但姚显微仍拼尽最后气力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接着,残暴的日本兵用刺刀将其活活戳死。姚显微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壮烈殉国的大学教授,年仅37岁。
7月28日,姚显微的遗体被从水路运回泰和,沿路码头进行公祭,社会各界800余人参加了迎灵祭。8月6日,姚显微被安葬于泰和杏岭校园。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表彰他“见危受命,为国殉难”,英灵配祀于江西乡贤祠。后中正大学成立“显微学社”以纪念他。《新华日报》和其他报刊也发表了大量悼念诗文和评论。胡先啸曾高度赞扬姚显微“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西江”。
![]()
姚显微像
1987年4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姚显微为革命烈士,并筑“显微亭于江西师范大学(即原中正大学故址),书其生平事迹,让后人瞻仰。2002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中正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雷洁琼亲笔题词,称赞姚显微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显微一生所著极多,除前文所提著述外,尚有《史书要籍解题》《章实斋年谱《朱竹君年谱》《邵念鲁年谱》《梁任公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讲录》等。
![]()
姚名达纪念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