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三13班的王怡博。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致敬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他走过人生百年,于2025年10月18日去世。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国旗下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
![]()
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和祖国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杨振宁先生坚持不懈探索,以工匠精神叩响了科学之门。他始终秉承“宁拙毋巧”的治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当时,宇称守恒定律被视为物理学界的金科玉律,但他与李政道先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凭借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实验验证,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发现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他也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更是他敢于探索未知领域的见证,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杨振宁先生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懈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让我们看到了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也激励着我们在求学之路上勇往直前。
![]()
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共同缅怀一位远行的星辰、一座精神的灯塔——杨振宁先生。他不仅以科学智慧照亮人类的认知边界,更以人格光芒诠释了什么是“千里共同途”的生命境界。我们在语文课本中读到他写的《邓稼先》,了解到他和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生的挚友。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引起世界轰动,在美国的杨振宁先生对此非常关注。此后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生的承诺。
![]()
![]()
杨振宁与邓稼先,一位在海外攀登科学高峰,一位在荒漠隐姓埋名铸造核盾——他们看似走在不同的路上,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让中华文明在现代科学中焕发新生。杨振宁先生怀有赤子之心,用家国情怀铸就了精神丰碑。他虽长期身处海外,但始终心系祖国。他常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份对祖国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上世纪70年代,中美交流困难重重,而杨振宁先生却想法设法冲破阻碍,毅然回国访问。他深知当时的中国科技发展急需与国际接轨,需要先进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于是他积极推动中美科技合作,为中国带来了前沿的科研思想和方法,为中国科技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晚年,他回到清华任教,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还推动多个科研机构的成立,为中国科研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
从1971年首次访华,到晚年全职回归清华园,他不仅带回了世界前沿的科学视野,更带回了整整一个时代中国科学界所急需的信念——我们中国人,也能够在人类智慧的顶峰留下永恒的足迹。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接续这样一种精神?
我们要学的,不仅是他的智慧,更是他的选择。 在诱惑纷扰的今天,我们能否像他那样,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在每一道数学题、每一篇课文中“宁拙毋巧”,不走思维的捷径?我们能否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只做捞鱼的人,更做造船航向深处的人?
我们要传承的,不仅是他的成就,更是他的格局。 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卓越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心怀家国。对我们而言,“共同途”就是在班级中彼此支持,在学习上互相砥砺,在心中早早种下“我与祖国共成长”的种子。
![]()
同学们,杨振宁先生从未真正离开。他活在每一个在深夜灯下执着思考的少年眼中,活在我们对远方的向往与对祖国的热爱里。他让我们相信:精神一旦回归,便成永恒;理想一旦启程,终将共同抵达!
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带着杨振宁先生的精神烙印,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更远的路,登更高的山,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力量!
谢谢大家!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