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一个曾经连鱼影都见不着的高山湖泊,如今竟然成了新疆人嘴里的“冷水鱼宝库”?赛里木湖,海拔近2000米,四周群山环抱,湖水蓝得像是被人调过色,一眼望不到边。
可就在几十年前,这片美得让人心颤的湖水,别说鱼了,连条小虾米都没有。当地人管它叫“死湖”,不是说它没生命,而是湖里压根儿生不出鱼来。
那现在湖里咋就游满了高白鲑、凹目白鲑这些“洋气”品种?难道是老天爷突然开恩,往湖里撒了一把鱼籽?
![]()
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是典型的高山封闭型湖泊,没有天然出水口,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由于地处偏远、水温常年偏低,平均只有4摄氏度左右,湖中原本没有任何土著鱼类。
科学研究表明,这个湖在自然状态下确实不具备鱼类生存条件:不是水不好,也不是缺氧,而是生态系统太“干净”了。
![]()
没有食物链基础,鱼苗就算放进去也活不成。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除了浮游生物和少量水生昆虫,几乎找不到能支撑鱼类生长的营养层级。
可偏偏有人不信这个邪,1998年,新疆水产部门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始尝试从国外引进适应冷水环境的经济鱼类。他们盯上了原产于俄罗斯北冰洋流域的高白鲑。
![]()
这种鱼耐寒、生长快、肉质好,最关键的是,它能在低温低饵料条件下存活。经过反复论证和小范围试养,2000年正式向赛里木湖投放第一批鱼苗,总共才几十万尾。谁也没想到,这一投,竟掀开了我国高山湖泊生态开发的新一页。
投放之后,并非一帆风顺。头两年,科研团队天天泡在湖边监测,测水温、查溶氧、捞浮游生物,生怕鱼苗撑不过去。结果发现赛里木湖虽然冷,但水质极佳,透明度超过12米,氮磷含量适中,底泥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冷水鱼类生长。
![]()
湖里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哲水蚤、剑水蚤这类小型甲壳类,正好是高白鲑幼鱼的“开口粮”。到了第三年,监测数据显示,部分成鱼体重已突破1公斤,而且开始自然产卵。
这意味着外来鱼种不仅活了下来,还实现了自我繁衍。此后每年都有计划地补充鱼苗,同时严格控制捕捞量。
![]()
到2010年前后,湖区渔业产量稳步上升,最高年份捕捞量超过3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原冷水鱼生产基地之一。如今,高白鲑不仅是当地餐桌上的特色菜,还通过冷链销往内地多个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当然引种成功不等于万事大吉,外来物种会不会破坏原有生态?这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长期跟踪评估报告,截至目前赛里木湖的生物多样性并未因高白鲑引入而出现明显下降。
![]()
相反由于鱼类活动促进了水体上下层物质交换,部分区域的初级生产力有所提升。科研人员也特别注意防范生态风险,从未引入掠食性鱼类,避免打破平衡。
所有养殖和捕捞活动均纳入自治区渔业管理规划,实行许可证制度和季节性休渔。
![]()
湖边设有多个监测站,实时上传水质与生物数据,可以说这场引种试验走的是一条“科学评估、小步试点、动态调控”的稳健路径,而不是盲目上马的工程。这也为我国其他类似湖泊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如今站在赛里木湖畔,看碧波荡漾、鸥鸟盘旋,谁能想到脚下这片水域曾是一潭“死水”?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