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门诊量7577人次、手术426台,再创佳绩!”近日,一条企业成果总结出现在兰州兰石医院的内部喜报中。随后,这份喜报在网络广泛传播,引发舆论哗然。公众的愤怒远不止于“用词不当”,而是直指其背后的价值观错位。当象征病痛与需求的就诊数据变成庆贺的“业绩”,医院“治病救人”的暖意被冷冰冰的数字吞噬,让人不禁追问:医者的初心,是否已在功利化的追逐中逐渐模糊?
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门诊量上升背后是患者身体的不适与经济的负担,每一台手术的背后都有人在承受刀下的风险与焦虑。当医院把这些数字视作“业绩指标”,甚至以“喜报”形式庆贺,无异于消防队为火灾增多而鼓掌、交警部门为车祸频发而庆祝。这样的“喜报”,触碰的不是宣传尺度的问题,而是医德伦理的底线。医疗机构不同于商业企业,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创造多少客流量,而在于减少多少病痛。医院的荣誉,不该来自做了多少台手术,而应来自让多少人免于手术。“救死扶伤”四个字,本身就是对功利逻辑的拒斥,对人文关怀的坚守。
兰石医院的这则“喜报”,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却揭开了当前医疗体系在绩效考核与价值导向上所面临的深层困境。现实中,部分医疗机构的管理与评价机制,确实被各类业绩指标捆绑。医院要创收、医生要评职称、科室要完成绩效任务……原本以救治为使命的职业行为,被层层量化为KPI与表格数据。当治病救人异化为“创造业绩”,职业伦理的空间便难免受到挤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长期被“量”主导,“质”的价值便很容易被遮蔽。患者康复率、诊疗满意度、随访改善情况等体现医疗本质的指标,往往被边缘化。结果是,医生的职业荣誉感被“业绩压力”取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信任被经济逻辑稀释。医疗系统本该追求治愈率的上升、病发率的下降,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忙碌即有为的错觉。这样的价值错位,既损害了医疗伦理,也削弱了公共信任的根基。
当然,医疗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管理,也需要数据支撑决策。但数据的意义,在于反映问题、优化服务,而非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医院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医疗服务的核心不是产出效率,而是人文温度;不是数字增长,而是病痛减少。衡量一家医院的“佳绩”,不在于有多少人走进医院,而在于有多少人能不再踏入病房。
医院值得传播的“喜讯”,应当是医疗水平的进步、患者负担的减轻、医患信任的回升,是就诊人数下降、服务质量提升,是更多人恢复健康、重现笑容。这般景象,才是医院、社会与每一个生命共同的“佳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