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煤炭是由树木变成的?形成厚达千米的煤层,得死多少树?

0
分享至

我们每天烧的煤,真的是“埋在地底的远古森林”吗?如果一层煤有几百米厚,那意味着得有多少棵树被埋进去?更让人疑惑的是,这些树是怎么变成黑黢黢的煤块的?


一层煤的背后,是一片死去的森林

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煤炭源于古代植物残骸,经过亿万年变质形成的。

很多人一听“煤炭是树木变的”,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松树、榕树、柳树之类的现代森林。但煤炭的真正原材料,是最早期的高大蕨类、石松类和木贼类植物


它们生长在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那个时代的地球没有恐龙,甚至连鸟类都没出现,但地表却是另一种疯狂:全球接近赤道的低洼湿地,被高达30米的巨型蕨类植物密密麻麻覆盖,就像一片热带沼泽的森林迷宫。


那是植物狂暴生长的时代。根据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地质系的研究,石炭纪的二氧化碳浓度是今天的2~3倍,全球气温平均比现在高5~8℃,再加上当时还没有白蚁和真菌能有效分解木质素,所以植物死了也不容易腐烂,反而一层层堆积成厚厚的植物泥炭层。


这就是煤炭的原料来源——不是一片森林死了一次,而是同一个地区的森林死了成千上万次,每次死一点,每次埋一点。

一层1米厚的煤,至少需要10米厚的泥炭层才能压缩形成。而根据中国地质大学的数据,中国华北某些煤田的煤层厚度可达200米以上,这意味着——光是这一层煤,就凝结了2000米厚的泥炭,可能是几百万年的植物尸体积累出来的。


所以,别再以为煤是“某次大灾难压死的森林”,它其实是地球用几千万年时间,一点点“埋下去”的植物遗体档案。

树木如何变成煤?

如果你以为煤炭就是“树木被压扁压黑了”,那你可能低估了地球的化学能力。植物变成煤,不是物理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化学脱水与碳化过程。


这个过程有个专业术语,叫成煤作用它分几个阶段:

1.泥炭:最初的植物残体积聚层,含水量高达80%,几乎还保留植物原貌。

2.褐煤:经过浅层压实,脱水变黑,碳含量提升到50~60%。

3.烟煤:进一步深埋几千米,温度升高(约80~150°C),碳含量提升至75~85%,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煤种。

4.无烟煤:继续受热受压,碳含量可达90%以上,发热量最高,但产量稀少。


整个过程需要的不是“火”,而是缓慢而持续的低温加热 + 高压脱水 + 分子结构重组。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模拟实验,从泥炭变为烟煤,至少需要埋藏深度超过2000米、时间超过500万年。


而这一切都要发生在不被氧气破坏的封闭环境中,否则植物会直接腐烂成二氧化碳而不是煤炭。也就是说,煤炭的形成不是“自然结果”,而是很多个“地质巧合”叠加的奇迹。

我们今天烧的每一块煤,都是几百万年里无数植物,在缺氧、深埋、慢烤中完成的“碳重构使命”。它不是焦土,而是“时间雕刻下的碳化遗迹”。


要形成千米煤层,得死多少树?

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得死多少树”,我们来算一笔账。

根据数据,1米厚的煤层,平均由10米厚的泥炭压缩而成,原始植物干重约为4000吨/公顷。换算下来:

1公顷土地,10米厚泥炭 → 生成约1米厚煤 → 含碳量约为2000吨。

如果你看到一个200米厚的煤层,那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在地质史上曾经反复长出、死亡并埋藏了80万吨植物残体。


再来看中国山西沁水煤田,根据勘测报告,其主煤层厚度达240米,整个煤田含煤总资源量超过420亿吨。

你可以想象,这相当于在这个区域,曾经有一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超级森林”,连续生长死亡几十万年,留下了亿吨级别的植物遗体。


这不仅是“死了很多树”的问题,而是:整个地球在那个时代,几乎用尽了所有适合光合作用的湿地,铺天盖地地制造植物尸体,然后一点点盖进地层,压缩成煤。

而我们现代人,用了区区两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就把这几亿年的碳储备挖空了三分之一。

这才是最让人后背发凉的地方。

为什么现在的森林不会再变成煤?

你可能会问,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再埋点树,以后还能变成煤”?答案是:不行,时代变了,地球也变了。


今天的微生物系统比石炭纪复杂得多。我们现在的森林,一旦倒下,会被真菌、细菌、白蚁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不会有机会形成厚厚的泥炭层,更别提被埋成煤。

还有,全球地质构造也不再“配合”了。石炭纪时期,地球陆地大多集中在赤道附近,形成了广阔的热带沼泽。而今天的大陆早已板块漂移到中高纬度,湿地面积也比过去缩小了至少70%以上。


别忘了,现代人类的活动本身也阻断了成煤过程。我们开矿、筑坝、排水、填湖,几乎把所有低洼积水区变成了城市或农田。我们不仅不再“制造煤”,反而在以加速度“消费煤”。

这意味着,煤炭是一种不可逆的地质馈赠,一旦用完,就永远不会再生。


煤炭不是一场灾难的遗物,而是亿万年植物死亡堆叠出的黑色化石。

它凝结着时间、地质、气候、生物演化的全部偶然,也支撑了人类工业化的全部必然。

从这点来看,或者我们烧的不是树,而是时间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国芯片重大突破!比英伟达GPU快1000倍,或另辟一条新赛道

中国芯片重大突破!比英伟达GPU快1000倍,或另辟一条新赛道

徐德文科学频道
2025-11-01 14:59:52
B站前员工三亚出差遭性侵?男方被拘检方不起诉,3个关键点太扎心

B站前员工三亚出差遭性侵?男方被拘检方不起诉,3个关键点太扎心

一丝不苟的法律人
2025-10-31 12:17:18
古二再爆王家卫录音,被蛐蛐明星达8人,最惨的是唐嫣和金靖

古二再爆王家卫录音,被蛐蛐明星达8人,最惨的是唐嫣和金靖

小海娱计
2025-11-01 11:20:41
皇马主帅一碗水端平!25岁巨星丢点+提前下场,姆巴佩进2球也被换

皇马主帅一碗水端平!25岁巨星丢点+提前下场,姆巴佩进2球也被换

体育知多少
2025-11-02 07:11:22
山姆又出事了!APP现不雅照,顾客隐私全部暴露

山姆又出事了!APP现不雅照,顾客隐私全部暴露

台州交通广播
2025-11-01 17:55:50
“台独”沈伯洋被立案 郭正亮:全台几百万人鼓掌

“台独”沈伯洋被立案 郭正亮:全台几百万人鼓掌

看看新闻Knews
2025-11-02 00:17:04
突发特讯!外交部通告全球:就日本领导人涉台错误言行,强烈敦促日方反思纠错,罕见言辞引爆国际舆论

突发特讯!外交部通告全球:就日本领导人涉台错误言行,强烈敦促日方反思纠错,罕见言辞引爆国际舆论

在新加坡生活
2025-11-02 00:26:12
美国过一次万圣节,就要扔掉10亿磅南瓜垃圾!他们为何不吃南瓜?

美国过一次万圣节,就要扔掉10亿磅南瓜垃圾!他们为何不吃南瓜?

怪罗
2025-11-01 23:02:19
南京法官开直播卖螃蟹,网友:看了几遍以为眼花了

南京法官开直播卖螃蟹,网友:看了几遍以为眼花了

现代快报
2025-10-31 23:58:07
越南将英语作为学校第二语言

越南将英语作为学校第二语言

越南语学习平台
2025-10-31 09:27:37
知名男演员自曝,被亲戚骗光所有积蓄

知名男演员自曝,被亲戚骗光所有积蓄

极目新闻
2025-11-02 10:28:03
千万不要得罪这个种红薯的小女人!她被小米投诉后居然反杀获胜

千万不要得罪这个种红薯的小女人!她被小米投诉后居然反杀获胜

回旋镖
2025-11-01 18:25:05
价格暴跌,商家:预计还要降

价格暴跌,商家:预计还要降

鲁中晨报
2025-11-01 22:31:04
欲哭无泪!东风本田几千人的二厂倒了,如今官宣卖地,要盖成住宅

欲哭无泪!东风本田几千人的二厂倒了,如今官宣卖地,要盖成住宅

火山诗话
2025-11-02 09:56:39
反腐月报:6名中管干部被查

反腐月报:6名中管干部被查

上观新闻
2025-11-01 15:41:09
为什么现在主流舆论要反对躺平

为什么现在主流舆论要反对躺平

大刘说说
2025-11-01 14:41:36
凌晨!安世中国,强烈反对,郑重声明!

凌晨!安世中国,强烈反对,郑重声明!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11-02 09:22:01
男方花30多万“闪婚”,新娘竟背负巨债!婚介查征信只是靠……

男方花30多万“闪婚”,新娘竟背负巨债!婚介查征信只是靠……

福建第一帮帮团
2025-11-01 19:04:21
中国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问题表态,罕见措辞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问题表态,罕见措辞引发国际关注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2025-11-01 16:15:43
吴亦凡监狱近况曝光:身染重病、夜夜痛哭!网友:这下彻底完了!

吴亦凡监狱近况曝光:身染重病、夜夜痛哭!网友:这下彻底完了!

可乐谈情感
2025-11-02 03:45:56
2025-11-02 11:23:00
心中的麦田 incentive-icons
心中的麦田
对大自然的各种探索
9484文章数 931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妻儿3人被丈夫发小杀害 妻子指甲里有凶手的DNA

头条要闻

妻儿3人被丈夫发小杀害 妻子指甲里有凶手的DNA

体育要闻

NBA球员,必须吃夜宵

娱乐要闻

离世的他曾是刘德华张学友御用班底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健康
家居
数码
亲子
公开课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家居要闻

吸睛艺术 富有传奇色彩

数码要闻

新飞四十载品质坚守,破局新生再启新程

亲子要闻

妈妈催你不是没耐心,而是她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