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黄仁勋在纽约承保证券活动上的发言,他表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硬生生跌到0%”。
谁都没料到,曾经把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攥得死死的英伟达,会落到这步田地,说真的,2021年那会,中国大厂的AI训练中心里,插的几乎全是英伟达的A100、H100。
就拿算力说,A100的FP16算力能到19.5TFLOPS,相当于给AI模型装了“超强发动机”,H100更猛,直接飙到98TFLOPS。
英伟达这年在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的占比就是95%,可短短三年,连降三档推出的H20都进不了中国市场,你说这中间到底卡了啥?是美国政策管得太严,还是中国企业压根不想用了?
![]()
一、95%到0%:英伟达的“数字惊雷”不是突然炸的
很多人觉得英伟达是一下子丢了中国市场,其实不是,这是个慢慢“掉血”的过程。
2021年的时候,不管是做自动驾驶的大厂,还是搞AI算法的创业公司,采购清单上第一个准是A100或H100。
主要是那会国产芯片还没跟上,没别的好选,而且大家都用惯了CUDA系统,说白了就是英伟达芯片的“专属操作系统”,工程师写代码都顺了手,换别的麻烦。
可转折点出在2022年,美国第一次对高端AI芯片“下禁令”,A100、H100直接被拦在门外。
![]()
英伟达哪甘心丢了这块市场?连夜让工程师搞出“降规版”的A800、H800,把A100原本600GB/s的核心互联带宽砍到500GB/s,就为了符合政策。
那会黄仁勋还在演讲里反复说“中国市场不能丢”,可没撑到一年,A800、H800也被堵在港口,根本进不来。
到了2024年,英伟达只能推更低配的H20、L20,这时候它哪还有“抢占市场”的心思,只求“能合法往中国出点货”就不错了。
可即便这样,美国政策还是没松口,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从95%跌到0%,这哪是丢几单生意,简直是丢了一块能养出生态的“宝地”。
![]()
二、政策“三层绞杀”
其实英伟达的困境,根源全在美國一层叠一层的出口管制上,咱们按时间线掰扯掰扯,这政策就像“三道闸门”,一道比一道紧,根本不给喘息的机会。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发了个《出口管制条例》修订案,里面明确定了俩标准:算力超过480TFLOPS(FP16)、互联带宽超过600GB/s的芯片,不能卖给中国。
这俩标准一出来,A100、H100直接“中枪”,毕竟H100的算力都快破百了,完全超了线,根本没法卖,在2023年7月,BIS又补了个规定,把A800、H800也加进了管制名单。
他们实测发现,A800的互联带宽虽然砍到了500GB/s,但离600GB/s的阈值还是太近,怕英伟达“钻空子”。
![]()
更要命的是,这次还堵死了转口贸易,要求第三方国家的企业卖芯片前,必须申报“最终用户是不是中国企业”,等于连“绕弯子买货”的路都给封死了。
2024年3月,政策又加了个“累计性能”指标,简单说就是连芯片的“长期使用能力”都管上了。
这一下,英伟达只能推H20、L20这种“低配中的低配”,可就算H20的累计性能比管制阈值低了30%,还是没拿到入场券。
这政策压得企业哪还有心思搞创新,全忙着“砍性能”应付规定了。
![]()
三、中国破局:从“等芯片”到“修自己的路”
这边英伟达还在政策里“钻空子”找机会,那边中国企业早就不想等了,谁也不想把脖子伸出去让人卡,万一芯片断供,自家的AI项目不就黄了?所以大家干脆自己动手,走出了“三条破局路”。
第一条就是“换芯片”,云厂商最先行动,直接上线了基于华为升腾910的计算集群,这升腾910也不含糊,FP16算力能到256TFLOPS,比A100还强。
2024年的时候,升腾集群的部署量同比涨了200%,IDC的报告里都有记录。
科研机构更干脆,就说中科院吧,2023年本土芯片的采购占比直接冲到75%,从源头就不用英伟达了。
![]()
第二条是“改系统”,以前工程师都用CUDA写代码,就像习惯了Windows系统突然换电脑,不仅要重新学操作,还得把旧脚本改一遍。
为了省麻烦,阿里、百度这些公司搞出了“CUDA迁移工具包”,能把脚本迁移的效率提到80%,打个比方,以前改100行代码要一天,现在4小时就能搞定,就算麻烦,大家也咬牙改了,毕竟依赖别人的系统,始终不踏实。
第三条是“建产业链”,长三角那边直接搭了个“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链条,就说中芯国际吧,它的14nm工艺已经量产了,不用再完全靠进口晶圆。
这就像家里没米了,不盯着别人的米缸要,而是自己开荒种地,虽然慢,但能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
![]()
四、两条平行线,未来难再交
现在再看全球芯片产业,基本分成了“两条平行线”,谁也绕不开谁,也很难再交叉到一起,美国那边,“CUDA+布莱威尔芯片”还挺吃香。
毕竟全球有400多万开发者习惯用CUDA,很多国家还没有成熟的本土替代,所以芯片供不应求,但问题也在这,他们丢了中国这个最大的AI应用市场。
2024年全球45%的AI应用项目都在中国,没了这些场景练手,芯片技术迭代的速度肯定会慢下来。
倒是咱们中国“升腾+本土框架”已经自成一派了,以前大家总觉得“国产的不如进口的”,现在用下来发现,不仅性能跟得上,还不用担心断供,所以越来越多企业把采购清单上的“海外款”换成了“本土款”。
![]()
至于英伟达,想再拿回中国市场,难度堪比“重新开疆拓土”。
毕竟中国的本土生态已经搭起来了,工程师用惯了升腾的系统,企业也尝到了“自主可控”的甜头,再回头用英伟达,反而要重新适应。
黄仁勋那句“95%跌到0%”,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给英伟达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画了个句号。
说到底,这场芯片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对中国来说,从“依赖进口”到“自己能造、能用上”,走的是一条更踏实的路,毕竟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心里才踏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