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两图4表展现立体化的临床作战方案
撰文 |常怡勇
近期,凝聚了国内疼痛、皮肤、神经等多学科专家智慧的《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这份指南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诊疗理念的革新——它宣告,对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管理,必须从“分段止痛”迈向“全程管控”。
为帮助你快速掌握指南精髓,本文不仅提炼了核心要点,更为你创造性地绘制了ZAP全程管理思维导图、ZAP全程管理指南核心框架思维导图和4张汇总表格,两图4表助你将新指南的理念无缝融入临床实践。
核心理念升维:从“分段”到“全程”的认知刷新
旧观念:将ZAP机械地分割为“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存在断点。
新指南:强调ZAP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过程,急性期疼痛与PHN之间并无严格的时间界限。管理的核心在于:从疼痛出现的第一天起,就要有预防其慢性化的全程视角。
流行病学警示:高龄是最重要的风险放大器
我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就诊人群中带状疱疹患病率为7.7%,PHN患病率为2.3%。近30%(29.8%)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PHN。研究表明,PHN的发生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持续攀升。65岁及以上人群的发病风险约为年轻人群的5倍,而到了80岁,风险水平会呈现更为显著的跃升,进入一个需要极高警惕的区间。
发病机制明晰:为精准干预提供靶点
指南清晰地勾勒出疼痛演变的路径,为“狙击”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
急性期:以病毒复制、神经炎症、外周敏化为主导。
PHN阶段:中枢敏化、神经可塑性改变、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表观遗传调控成为主因。
亮点更新:首次明确指出心理社会因素(如应激、灾难化思维)是推动疼痛慢性化的共同驱动力,为心理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诊断与评估:多维工具并重,呼唤本土化量表
诊断关键:警惕特殊类型带状疱疹(眼、耳、内脏型)的“非典型”疼痛。对于无疹型/顿挫型,PCR(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辅助诊断,但非临床必需。
评估“组合拳”:
疼痛强度:首选VAS(视觉模拟评分法)/NRS(数字分级评分法)。
疼痛性质:“推荐使用DN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ID Pain(神经病理性疼痛筛查量表)及PD-Q(神经病理性疼痛筛选问卷)评估疼痛性质。
学界共识:目前国内依赖国外量表的中文版,指南强烈呼吁研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化疼痛评估工具。
治疗策略全景:构建“立体化、阶梯式”作战方案
新指南的治疗推荐可以概括为:药物治疗是基础,微创介入要趁早,非药物疗法不可少,心理干预贯穿始终。
▌1.药物治疗:基石与艺术
抗病毒药物:是“先锋部队”,强调黄金72小时内用药。指南推荐的系统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对于伴有中重度疼痛、免疫功能低下、头面部皮疹或内脏并发症的特殊人群,即使发病超过72小时,也仍推荐进行系统抗病毒治疗。
镇痛药物:是“主力军团”,需分层选用(表1):
表1:镇痛药物的分层使用
![]()
糖皮质激素:是有争议的“特种兵”。不推荐单独使用,可考虑用于Ramsay-Hunt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但需严格排除禁忌,并短期应用。
神经营养药物:如B族维生素、甲钴胺等,可作为辅助,但证据等级较低。
▌2.微创介入治疗:从“后备军”到“主力军”的转变
这是本次指南更新最令人振奋的亮点之一:微创介入不应是最后的选择,而应早期、积极地与药物协同作战。
表2:微创介入方式及应用汇总
![]()
▌3.物理康复与中医药:重要的“协同部队”
物理治疗(激光、超声波、经颅磁刺激等)和中医药(针灸、火针、拔罐、口服汤药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能有效缓解症状,指南给予推荐,但指出需要更多高质量RCT(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
▌4.心理干预: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慢性疼痛与心理障碍互为因果。指南强推荐对所有ZAP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干预,特别是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工具,应成为微创治疗前的常规评估项目。
▌5.特殊人群管理:个体化方案的“导航图”
表3:特殊人群管理核心要点
![]()
预防: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部署”
疫苗是公认唯一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
RZV:适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是慢性病患者的首选。
ZVL(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适用于40岁及以上免疫功能正常者。
临床实战图
▌1.ZAP全程管理路径图
为使指南落地,笔者梳理了一条清晰的临床决策路径,助你一目了然:
![]()
图1:ZAP全程管理路径图
本图为临床路径图,相当于“战术流程图”。它将指南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线性的临床决策步骤,指导临床从接诊患者开始,一步步如何评估、如何选择治疗方案,直到实现管理目标。
▌2.ZAP全程管理指南核心框架思维导图
此思维导图旨在帮助读者快速构建对新指南的整体认知框架,把握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
图2:ZAP全程管理指南核心框架思维导图
本图为临床思维导图:相当于“战略总纲”。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一目了然地展示了《指南》的全部核心模块及其内在联系,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把握“全程管理”的宏大理念。
表4 思维导图与临床路径图的关系
![]()
这组“一图览全局,一图走临床”的搭配,能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将新指南的精髓落地应用,精准管理每一位ZAP患者。
总结
《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我们对ZAP的认识和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核心贡献在于:理念革新:确立了“全程管理”的核心理念;路径清晰:构建了“药物-微创-康复-心理”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治疗格局;策略前移:极力倡导微创介入等有效手段的早期应用,以打破疼痛慢性化的魔咒。
本文这份融合了指南精髓与临床路径的深度解读,是临床得力工具,助力医生为ZAP患者驱散疼痛,重塑生活高质量。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等. 中国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指南(2025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5, 31(8): 561-571.
本文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