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2025年度学位颁授典礼隆重举行,来自山西阳泉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与诺贝尔奖项得主、顶尖高校校长等全球杰出领袖同台,被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其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开创性成就及对科技人文融合的推动作用。
![]()
此次港科大共向五位行业领军者颁授荣誉博士,阵容涵盖科技、学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普拉德普·科斯拉教授获工程学荣誉博士,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教授获理学荣誉博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爵士教授获社会科学荣誉博士,黑石集团联合创办人苏世民获工商管理学荣誉博士,而刘慈欣则成为唯一获颁人文学荣誉博士的中国作家。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在致辞中盛赞,五位荣誉博士均为"开创先河的典范,凭借远见卓识开辟新径,以知识驱动社会前进",其突破精神为师生树立了创新标杆。
![]()
典礼后的李兆基图书馆内,刘慈欣与港科大学生展开深度交流,将分享会变成了科幻与科技的思想碰撞场。这位拥有高级工程师背景的作家,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问题"创作灵感溯源,解读《三体》中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博弈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宇宙观,更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探讨科技发展与文学想象的共生关系。当被问及前沿技术对科幻创作的影响时,他坦言AI与大数据为科幻提供了全新叙事维度,但科学幻想的核心始终是对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考,引发在场师生强烈共鸣。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代表人物,刘慈欣的创作之路始终镌刻着科技印记。1963年出生的他,3岁随父迁居山西阳泉,少年时受《地心游记》等作品启蒙,父亲"科幻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的教诲,埋下了他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种子。1985年投身电力工程领域后,他在太行山脚下的娘子关电厂工作之余,坚持通过《科学美国人》等杂志追踪科技动态,为创作积累了扎实的科学素材。2015年,其代表作《三体》斩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打破了西方科幻界的长期垄断。这部融合天体物理、社会学与哲学思辨的作品,已被翻译成35种语言,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IP。
从山西阳泉的工程师到全球科幻文学的领军者,刘慈欣始终以"科学+文学"的双重视角构建想象世界。其作品中对"黑暗森林法则"的推演、对星际航行技术的设想,既扎根于扎实的科学原理,又延伸出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叩问,先后斩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项权威奖项。此次港科大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不仅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更彰显了科技界对科幻作品价值的高度认同——科幻已成为连接科学探索与人文思考的重要纽带。
正如沈向洋教授所言,刘慈欣的作品"启发了全球对卓越的追求"。这位从三晋大地走出的作家,正以科幻为媒介,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想象力的力量,也为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