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一场引发致命火灾的碰撞事故,一个在半个月内掉粉30万的抖音账号,正将曾经风光无限的小米汽车推向信任危机的深渊。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SU7 Ultra在发生碰撞后起火,车门无法打开,最终驾驶员不幸遇难。这已是小米SU7今年第二起引发广泛关注的致命事故。
然而,在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及雷军本人均未立即回应,反而继续宣传新品YU7的紫水晶车色和“阳光下更好看”的设计。
这种“商业优先”的态度刺痛了公众神经,也引发了小米汽车为何成为众矢之的的思考。
![]()
01 事故频发,安全信任基石动摇
成都事故中的“车门无法打开”细节,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当地公安部门迅速通报称司机涉嫌酒后驾驶,但未能平息舆论风波。
这已是小米SU7今年第三起被广泛关注的重大安全事故。
3月29日,铜陵高速上一起小米SU7碰撞爆燃事故,造成三名年轻女大学生不幸去世。两起事故惊人地相似——车辆碰撞后车门均无法解锁,与官方“碰撞后自动解锁”的宣传形成反差。
事故背后,隐藏着新能源汽车的共性安全隐患。小米SU7 Ultra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动解锁机制,当严重碰撞导致电路系统瘫痪时,车外人员无法直接打开车门。
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Model 3给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开了危险先例”。
02 营销争议,过度宣传引发用户反弹
![]()
小米汽车另一起引发争议的事件是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这款售价4.2万元的选装件被宣传为“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但车主实测发现,该设计既无气流导引功能,也未改善散热性能。拆解对比显示,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致,仅减重1.3公斤。
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小米通过OTA更新将SU7 Ultra的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排位模式”。
而在此之前,雷军在发布会上的营销中,速度以及对应的大马力一直是SU7 Ultra最大的卖点。
小米的营销策略被批评为“大字先行+小字免责”。用户调侃现在看发布会都得拿放大镜:宣传“1.98秒可实现0-100km加速”,小字备注“不含起步时间”;号称“终身免费流量包”,小字解释“终身指产品规划使用寿命8年内”。
03 危机应对,从“用户朋友”到“危机公关”
在成都事故发生后的6小时内,雷军仍在社交媒体转发新车宣传图,配文“阳光下更好看”。这种持续营销的行为,被舆论批评为“冷漠”、“回避责任”。
小米的回应速度也引发质疑。事故后72小时内官方保持沉默,随后仅将原因归咎于“用户未及时接管”,对智驾系统成熟度、电池防护等核心质疑避而不谈。
对于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小米的补偿方案仅为2万积分(约2000元),与4.2万元的选装费相去甚远,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
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举着订单截图和手机视频高喊“退一赔三”,甚至聘请律师启动集体诉讼。
04 流量反噬,从追捧到质疑的急剧转变
雷军个人社交账号的数据变化直观反映了这场信任危机的严重程度。从9月29日至10月14日,短短半个月,他的抖音粉丝数减少了30.1万,其中仅10月13-14日这两日,掉粉就超6万。
小米汽车直播间也遭遇负面言论刷屏。10月14日,抖音上只有小米汽车广州番禺店在直播,其他小米汽车门店账号都暂停了直播。
直播间内,“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绿化带战神”等言论不断刷屏,甚至有主播被人身攻击。
资本市场对此作出敏感反应。10月13日,小米集团港股开盘后直线跳水,盘中一度跌超7%,收跌5.71%。
这一切与小米汽车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小米SU7凭借13.5万辆的交付成绩,成功在主流市场站稳脚跟。
而第二款车型YU7预售后,开售1小时大定就突破28.9万台。
05 行业反思,营销与质量的平衡之道
小米汽车的问题在业内并非孤例。智能电动车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技术”的通病。随着工信部相关通知落地,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运营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重蹈“锁马力”“宣传偏差”等争议。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带着“手机OTA思维”造车,导致高端体验与营销承诺严重脱节。传统豪华品牌如保时捷会建立用户权益尊重机制,而小米仍沿用互联网产品“先画大饼再迭代”的逻辑。
但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承载的是生命安全。小米SU7用户81%为90后,平均年龄31岁,SU7 Ultra用户74.7%不到32岁,远低于中国整体汽车消费人群平均年龄。
在通过亲民价格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企业也应兼顾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用户教育。
雷军曾在2021年宣布造车时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押上我所有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如今,这句誓言正经历严峻考验。
在3月铜陵事故后,雷军曾感叹“万万没有想到,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然而,公众对汽车最基本最原始的诉求,从来都是安全而非营销口号。
对任何企业而言,当口碑和质量让位于营销话术,即使用于包装的“小字”再小,也难以掩盖信任基石的裂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