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徐诗瑜)一个寻常的周二早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脱发门诊外,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
38岁的互联网程序员,一边敲击键盘处理工作一边挠头,指缝间不经意带下不少头发;33岁的银行职员,后脑勺已出现了多处斑秃;25岁的研究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鬓角的头发已经脱落……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已超2.5亿,其中20~35岁占比63.1%。
脱发为何越来越年轻化?现代人又该如何应对?健康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南京、广州多家医院,试图揭开脱发背后的复杂真相。
脱发门诊一号难求
每天下午3点,是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放号的时间。38岁的互联网程序员小杨(化名)会提前定好2点55分的闹钟,闹钟一响,打开挂号小程序准备抢号,有时候卡点都抢不到,只能第二天再试。
![]()
中日友好医院毛发专病门诊主任杨顶权(左)为患者看诊。王振雅 摄
杨顶权是中日友好医院毛发医学中心的主任,他的门诊往往从“数头发”开始,高清皮肤镜下,患者的毛发形态清晰显现,这也是医生判断脱发类型的重要依据。
“看到20岁出头的头发就呈现‘毳毛化(细软绒毛化)’,我会先问一句:最近有没有熬夜超过1点?”杨顶权表示,过去脱发被认为是中老年才会出现的问题,如今,诊室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脱发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普遍化趋势。
健康时报记者走访发现,全国各大城市脱发门诊的就诊量都呈现上升趋势,且以年轻人居多。
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毛发医学中心,每年约5万~6万门诊量,其中80%是雄秃患者,男性占60%~80%,其次是休止期脱发和斑秃。
在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脱发门诊,一年接诊约3万名受脱发困扰的患者,其中大多数就诊者为25岁~40岁。
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2019年毛发专病门诊开设以来,患者数量不断上升,每年门诊量2万~3万人次。
脱发问题虽无性命之忧,但对患者形象和心理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姜祎群看来,各地医院开设脱发门诊体现了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重视。
不过,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对皮肤科医生的需求也在增加。杨顶权介绍,“全国毛发病患者约2.5亿人,全国所有的皮肤科医生加在一起才不到3万人,每个皮肤科医生每年看近1万个病人。”
脱发不只是毛囊健康问题
健康的头皮上大约有10万~15万个毛囊,这些毛囊有着规律的生长周期。其中,90%~95%的毛囊处于生长期,1%~2%的毛囊处于退行期,而剩下约5%~10%的毛囊则处于休止期,通常持续2~3个月。脱发主要是新生头发的数量赶不上脱落头发的数量,头发的平衡被打破。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诊室,48岁的张辽(化名)专程从哈尔滨来北京求医。拿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脑袋,他兴奋地跟医生说:“半年前我还是光头,吃了三个月的药,现在长出一些头发茬了,拽也拽不掉,这次应该能长出头发吧。”
让张辽头发全部脱落的“罪魁祸首”便是斑秃,民间俗称为“鬼剃头”。头发根部3~5毫米变细似锥形的“感叹号发”是进展期斑秃最显著的特征。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最终发展为全秃。
“脱发背后体现的不只是毛囊健康问题,还反映了情绪、免疫、内分泌、代谢等身体各方面的问题。”在中日友好医院的脱发门诊,每位患者看病前,都会填写一张粉色的调查表。医生们将毛发问题与睡眠、肝肾、脾胃、情绪等十大问题对应。
![]()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罗颖(右)为患者分析病情。受访者供图
头发是自我外在形象的直观感知。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罗颖介绍,在门诊中,很多年轻人觉得“青春等同于头发茂密”“头发稀疏等同于早衰”,有些出现斑秃或雄激素脱发的年轻人,会因为社交自尊,每天戴着假发通勤。年轻患者脱发的改善,往往能让他们焕发新的生机,找到自信。
就像脱发的原因是复杂的,治疗也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罗颖认为,“治疗脱发,往往是医生和患者双向奔赴的结果。”
把脱发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意味着根据患者不同的脱发问题选择口服、外用、局部注射、光疗、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的治疗方式。
杨顶权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改变毛囊的生态,西药精准治疗能够促进新发再生。研究表明,联合疗法治疗6个月的有效率远远高于单一疗法。
“四好闭环”才能长出好头发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有100个左右的毛囊新陈代谢,每3个月为一个生长周期。当每天的脱发超过正常范围,需要将时间回溯到3~6个月前,去探寻当时的情绪、生活状态对毛发的影响。雄激素性脱发仍是就诊患者中的主流,约占脱发类型的80%~90%。
杨顶权介绍,二三十年前,上一辈人可能对“雄秃”“遗传性脱发”没有办法。现在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特色治疗等综合治疗,延缓患者的脱发速度。但遗传因素之外,环境、压力、生活方式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对于脱发日益突出。
罗颖介绍,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雄激素分泌增加,同时还会导致毛囊微小炎症,加速脱发进程。长期熬夜会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双氢睾酮的生成,而这正是导致雄秃的元凶。它会使毛囊逐渐微型化,终毛逐渐转变成毳毛,最终这些细软的毳毛也会脱落,导致头皮显露。
姜祎群认为,“话疗”同样重要。不少休止期脱发的患者对于脱发倍感焦虑,姜祎群会反复强调不同脱发类型的知识。例如,由于减肥而过度控制进食,会导致急性休止期脱发。适当饮食,规律作息,压力减轻,脱发症状会自行缓解。急性休止期脱发与雄激素性脱发是完全不同的脱发类型,并不会导致“头发变细变软”以及“谢顶”等。
对于女性患者而言,脱发问题则更加复杂,需要排除相应的基础疾病。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铁蛋白缺乏等内科疾病也常出现脱发的症状。还有一些女性由于头发扎得过紧在发际线处出现牵拉性脱发,但另一些患者同样表现为前发际线脱发和上移,却要考虑额部纤维性脱发或匐行性斑秃。
“对女性脱发患者,我们通常会做更全面的内分泌评估。治疗上也会更谨慎,比如选择抗雄作用较弱的口服药物。”杨顶权说。
脱发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罗颖表示,在传统的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很多患者出现肥胖等副作用,往往难以坚持。要想治好他们的病,需要定制的综合治疗手段。例如微针治疗、院内自制剂、接触性免疫疗法、自体血清治疗脱发等。
根据杨顶权的经验,现代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焦虑氛围让脱发问题愈发低龄化。频繁熬夜,抱着手机不肯松手的一个个夜晚,学业、事业、生活上过载的压力,过度的精神消耗和身体消耗让激素水平变得紊乱,使脱发的发病年龄不断提前。
杨顶权强调,只有拥有好身体、好心态、好头皮、好毛囊,才能长出好头发。在临床上,这叫“四好闭环”。
脱发治疗亟须规范化
在脱发门诊,多位医生告诉记者,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经用过很多偏方,毛囊错过了最佳治疗状态,防脱的误区比比皆是,植发也并非脱发的终极选择。
“常有人说‘头发油腻会导致脱发’,这其实是误解。”罗颖解释,头油和脱发都是高雄血症的表现。控油洗发水可以改善头皮清洁度,但不会因此减缓脱发。
生姜生发是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误区。“生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6-姜酚反而会抑制毛发生长。”罗颖表示,用生姜擦头没有科学依据。
至于何首乌,“门诊中每年都会遇到因不当服用何首乌导致肝损伤的患者。”杨顶权提醒。
为了规范脱发治疗,2021年,中日友好医院毛发医学中心承担了国家卫健委毛发质控体系建设项目工作。如今,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毛发专病医联体已拥有协作单位和成员单位共1047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毛发专病防控体系的建设。
杨顶权介绍,医联体还建立了毛发专病数据库,为毛发疾病形成专家共识、指南或临床路径提供参考,也为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当药物治疗不佳时,植发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但在医生眼中,“植发的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杨顶权提醒,植发适合中度以上雄秃、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并非所有人都适用。
“植发并不增加毛囊总量,只是将后枕部优势区域的毛囊移植到头顶区域重新分布,类似与拆东墙补西墙。”罗颖介绍,如果植发机构操作不当,甚至会导致毛囊损伤率提高,影响头发存活率。所以,植发并非脱发人群的最终选择,也需要因人而异。
除了规范化治疗,避免防脱误区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不少治脱发的新技术已在路上。
2021年8月,中科院张亮团队与上海九院李青峰在《自然·衰老》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明,用干细胞技术可使毛囊干细胞恢复青春活力,毛发再生率可以提升60%。
2023年11月,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科学家团队首次在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皮肤组织中3D打印出毛囊。
不过,医生提醒,脱发是生活方式的“报警器”,提前干预、科学治疗是现阶段最佳防脱秘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