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俄乌冲突的漫长拉锯中,双方在武器运用与指挥体系上的动态变化,深刻影响着战局的走向。近期,俄罗斯新型武器的实战测试以及乌军指挥层面临的质疑,成为这场冲突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为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
自 2025 年 10 月 15 日起,乌军第 3 突击旅与第 68 猎兵旅的混合部队,开始在克里希夫卡高地加固防御。这片海拔仅 237 米的高地,因可俯瞰巴赫穆特西部补给线,成为双方争夺的核心据点。乌军在此构建了 “三层立体防线”:表层为密布的反坦克壕沟与地雷阵,中层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隐蔽火力点,深层则挖掘了总长约 8 公里的地下坑道,可容纳千余名士兵驻守并储存 30 天的弹药与口粮。
![]()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 10 月 17 日发布的战报显示,俄军自 15 日起已对高地发起 12 次冲锋,动用坦克、装甲车与无人机协同进攻,但均被乌军击退。战报披露,乌军依托坑道工事实施 “机动防御”,白天以狙击手与无人机迟滞俄军推进,夜间则派出小分队突袭俄军补给点。10 月 18 日,俄军一次冲锋中损失 3 辆 T-90M 坦克与 12 名士兵,而乌军仅伤亡 5 人,防御效率远超此前的平原战场。
![]()
死守背后是乌军的战略考量。克里希夫卡高地若失守,巴赫穆特西部的补给通道将被俄军切断,城内数万乌军将陷入合围。乌军第 3 突击旅指挥官在 10 月 19 日接受乌媒采访时直言:“我们没有退路,高地就是生命线,每一名士兵都做好了牺牲准备。” 据路透社援引前线士兵的描述,乌军士兵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 4 小时,依靠压缩饼干与单兵自热食品充饥,但士气未受明显影响,甚至在坑道内写下 “绝不投降” 的标语。
![]()
俄军 “炸弹之王” 的实战测试
就在乌军坚守高地的第三天,即 10 月 18 日上午 11 时,俄军出动 2 架图 - 22M3 战略轰炸机,在克里希夫卡高地西北侧 15 公里处投下 2 枚代号 “炸弹之王” 的新型航空炸弹。这款由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研制的炸弹,弹重约 5 吨,搭载温压战斗部,爆炸当量相当于 30 吨 TNT,是俄军目前装备的威力最大的非核武器。
![]()
现场效果超出俄军预期。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10 月 19 日援引参与测试的俄军士兵描述,炸弹落地后产生的冲击波 “像地震一样”,1.5 公里外的俄军观察哨都能感受到地面震动,高地表层的乌军战壕被完全摧毁,地雷阵因冲击波触发而连环爆炸,形成直径约 80 米的巨型弹坑。更令俄军士兵 “难以置信” 的是,炸弹爆炸产生的高温火焰,甚至引燃了高地周边的枯草,形成面积约 2 平方公里的火墙,暂时阻断了乌军的后续增援。
![]()
俄罗斯国防部 10 月 20 日发布的测试评估报告指出,“炸弹之王” 的实战效果达到设计指标的 120%,其温压战斗部可在爆炸后消耗周围氧气,形成局部真空,即便乌军士兵躲在简易掩体中,也可能因缺氧窒息。报告同时承认,由于高地深层坑道的防护作用,乌军核心战力未受重创,仅表层防御工事损毁,这也为后续俄军进攻留下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测试并非突然行动。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早在 2024 年 12 月便完成 “炸弹之王” 的实验室测试,2025 年 9 月在赫尔松地区进行过非实战投放,10 月 18 日的测试是首次针对有乌军驻守的实战区域,旨在验证其对坚固防御工事的破坏能力。
![]()
测试后的战场态势变化
“炸弹之王” 测试后,克里希夫卡高地的战场态势出现微妙变化。10 月 19 日,俄军利用高地表层防御损毁的窗口期,发起新一轮猛攻,一度突破乌军第一道防线,占领高地北侧约 0.5 平方公里的区域。但乌军依托深层坑道迅速组织反击,通过坑道内的侧射火力点打击俄军侧翼,迫使俄军在当天傍晚撤退,收复部分失地。
双方伤亡数据呈现反差。乌克兰军方 10 月 20 日公布,18-19 日两天内,乌军在高地防御中伤亡 32 人,其中阵亡 8 人;而俄军伤亡人数约为乌军的 3 倍,损失坦克 4 辆、装甲车 7 辆。俄军虽拥有 “炸弹之王” 的威力优势,但在步兵冲锋阶段仍难以应对乌军的坑道防御,暴露了其 “重火力、轻步兵协同” 的战术短板。
![]()
国际观察机构的分析更具深度。美国战争研究所(ISW)10 月 20 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炸弹之王” 虽能破坏表层工事,但无法有效摧毁深层坑道,这意味着俄军若想夺取高地,仍需投入大量步兵进行近距离争夺,而这正是乌军擅长的作战模式。报告预测,克里希夫卡高地的拉锯战可能持续 1-2 个月,除非俄军投入更多 “炸弹之王” 或改变进攻策略。
此外,武器测试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 10 月 19 日呼吁 “避免使用可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重型武器”,但未直接点名 “炸弹之王”;乌克兰外交部则指责俄军 “使用不分皂白的武器,违反国际法”,而俄罗斯国防部回应称 “武器使用符合国际准则,仅针对军事目标”。
![]()
背后的战术博弈
这场高地攻防与武器测试的背后,是俄乌双方在战术层面的深度博弈。对俄军而言,“炸弹之王” 的测试是其 “火力优先” 战术的延续 —— 试图通过压倒性火力摧毁乌军防御,减少己方步兵伤亡。但实战表明,这种战术在面对乌军坑道工事时效果有限,俄军可能需要调整 “火力打击 - 步兵冲锋” 的节奏,或研发针对地下工事的专用武器。
![]()
乌军则通过 “坑道防御 + 机动反击” 的组合策略,抵消俄军的火力优势。克里希夫卡高地的坑道工事借鉴了叙利亚战场的经验,不仅具备隐蔽与防护功能,还设计了多个出入口与火力点,可实现 “打了就跑” 的灵活战术。这种策略虽能有效防守,但也存在短板 —— 坑道内士兵易受温压武器的缺氧威胁,且补给通道若被切断,仍会陷入绝境。
![]()
结语
双方的装备与人员状态也影响战局。俄军 “炸弹之王” 的量产能力尚不明确,俄罗斯战术导弹集团未披露具体产能,若仅能少量投放,难以改变整体战场态势;而乌军虽坚守高地,但前线士兵的疲劳与弹药消耗问题逐渐显现,乌克兰国防部 10 月 20 日已向西方请求紧急援助 10 万发 155 毫米炮弹,以支撑后续防御。
截至 10 月 20 日,克里希夫卡高地的争夺战仍在持续。乌军继续依托坑道死守,俄军则在调整进攻部署,不排除再次使用 “炸弹之王” 的可能。这场攻防战将成为俄乌冲突拉锯阶段的缩影,其结果不仅影响巴赫穆特地区的控制权,还将为双方后续的战术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