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辈人应该都有印象,以前过年炸丸子、平时炒青菜,都得靠猪油提香,那股子独特的荤香,是别的油替代不了的。
还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灶台上都放着那个搪瓷盆,里面装着雪白细腻的猪油。
炒菜时挖一勺,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厨房,用猪油渣拌饭更是难得的美味,可不知不觉间,搪瓷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瓶装植物油。
现在去超市,货架上全是大豆油、调和油,猪油反倒成了稀罕物,要么在角落积灰,要么得特意去老字号找。
有观点说这是因为大家讲究健康,也有说背后是一场打了百年的粮油战争,猪油是被外国资本联手挤垮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
回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植物油还不是现在这样依赖进口,反倒是出口大户。
桐油、茶油顺着长江运到汉口、岳州,再装船卖到国外,光是植物油的出口税就占了不少地方的财政收入,比矿砂五金这些都抢手。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9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工厂主嫌本土油价太高,就游说国会加关税,到1922年通过的关税法里,对中国植物油的进口税直接涨到了40%。
英法德意一看美国这么干,也跟着学,伦敦、马赛这些港口一关,中国的植物油立马卖不动了,乡下的油坊一家接一家关门,出口商手里的订单全成了废纸。
这还不算完,一战后国际资本重新洗牌,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给欧洲油企注资,直接把中国油坊的国际份额抢了去。
![]()
那时候猪油作为动物油里的主力,虽然没怎么出口,但也跟着受了影响。
建国后情况变了,国家把粮油管了起来,刚解放的时候,金华这些地方的农民还能自己榨油卖,后来因为供需紧张,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油料统购统销,油菜籽、棉籽这些原料都得由国家收购,城镇人口用油凭票供应,农村也得定点限量买。
这政策在当时确实管用,能集中力量保障工业化和城乡基本供应,物价稳了,大家吃饭用油的问题也解决了。
那时候城市食堂的大锅里,照样飘着猪油香,虽然定量,但至少不愁没油吃。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闸门一开,外资又带着新玩法回来了。
![]()
1978年之后,大家钱包鼓了,对吃的要求也从“吃饱”变成“吃好”,以前少见的榨油厂多了起来,花生油、葵花油开始走上餐桌,食用油市场一下出现了空缺。
就在这时候,1991年一个叫金龙鱼的品牌冒了出来,主打小包装调和油。
这东西确实新鲜,以前大家买油都是拎着桶去打散装的,又麻烦又没保障,金龙鱼的油有包装、看着干净,还喊出了“1:1:1”的广告词,直接把油和“健康”绑在了一起。
可实际上它的脂肪酸比例根本不是宣传的那样,就是一场精准的营销。
但那时候大家哪懂这些?觉得这油又现代又健康,立马就认了。
短短几年,全国就完成了从散装油到精炼包装油的转变。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龙鱼压根不是中国本土品牌,是外资背景,背后站着全球最大的油籽加工企业。
它可不是只卖油那么简单,1995年先是在大连收购饲料厂,又在山海关买下大豆压榨厂,后来干脆和国内企业合资建了八家工厂,一下就控制了近四分之一的食用油供应。
紧接着,另外三家外国粮商也跟着进来了,也就是常说的ABCD,2001年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后,它们立马在南京、天津、上海建厂,表面上互相竞争,暗地里却联手操控价格。
于是,就有了2004年那场大豆危机,这场危机几乎把本土榨油企业打垮,只有金龙鱼这些外资巨头靠着体量扛了过来,趁机收购了大量破产企业。
那猪油真是被外资绞杀的吗?不能说完全是,但外资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当时市面上突然冒出好多“猪油致癌”的说法,说炼制时的油渣是高危致癌物,可实际上猪油里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营养价值并不比调和油低,油渣也只是正常炼制产物,跟致癌压根不沾边。
但这些科学依据却敌不过铺天盖地的营销,外资一边把自己的油包装成“健康标杆”,一边让猪油背上“落后不健康”的骂名。
再加上小包装油确实比自己熬猪油方便,城市化后大家也没条件在家炼油了,猪油的市场就这么一点点萎缩下去。
2019年的数据显示,金龙鱼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市场份额快占到四成了,几乎一家独大,只有中粮集团能跟它掰掰手腕。
![]()
不过咱们也没坐以待毙,国家早就开始布局反击了。
2000年中储粮成立,专门管中央储备粮,2003年还出台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把粮食储备的规矩立了起来。
2004年大豆危机后,中粮直接杀到南美,2006年在阿根廷投资,2014年并购了国外粮企的股权,2015年干脆把另一家大型粮企拿下,花了七亿五千万美元。
在巴西的桑托斯港,中粮建了自己的仓库,后来还投了2.85亿美元建巨型码头,专门处理大豆、玉米这些物资,现在从巴西出口的大豆里,中粮已经是领跑者了。
政策上也有动作,给东北大豆种植补贴,鼓励扩种油菜、花生,支持油茶这些木本油料发展,就是要提高自给率,减少对外依赖。
![]()
回头看这百年,外国资本确实在其中搅了局,用营销和产业链控制挤压了猪油的空间,但要说猪油是被“绞杀”的,倒不如说它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
大家的需求从“有油吃”变成“方便吃”再到“吃好油”,而国家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筑牢了粮油安全的根基。
而在这些年里,一些餐厅开始重新使用猪油烹饪特色菜肴,强调其不可替代的香气和口感,许多老饕也表示,某些传统菜肴用植物油无法还原正宗风味。
猪油正悄然回归中国人的餐桌,但这一次,它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多元化食用油体系的一部分。
超市货架上的食用油琳琅满目,搪瓷盆里的猪油成了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没有一种油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油是万恶的,均衡、多元地消费,才是科学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