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四大技术支撑
建筑抗震韧性

四川省地震局

2020年,我国发布《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标志着建筑抗震设计正式进入“韧性时代”。
回顾发展历程,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经历了五次重大演进:20世纪初的“静力理论”阶段,建筑如勇士般坚定承受冲击;到中期的“反应谱理论”,开始依据地震反应谱灵活设计截面承载力;70年代后的“动力理论”借助计算机模拟实现精准变革;21世纪初的“基于性态的设计”强调建筑“量力而行”;而如今最新的“基于韧性的设计”则要求建筑不仅抗震,更要具备快速恢复功能的能力。
是什么技术能支撑建筑物抗震韧性呢?主要有以下四大技术:
一、隔震技术:

![]()
图1:隔震支座
如同给建筑穿上“溜冰鞋”。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形成柔性隔震层,有效耗散地震能量。这项技术在芦山地震中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二、消能减震技术

![]()
图2:中国台北101大楼的“巨型摆锤”(调质阻尼器)隔震支座
好比给建筑安装“减震器”。阻尼器等装置先于主体结构进入耗能状态,可降低结构响应50%~70%。中国台北101大楼的“巨型摆锤”(调质阻尼器)就是经典应用。
三、混合控制装置

能精准对抗多维荷载。广州塔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主动质量调谐阻尼器(AMD)组成的混合控制系统,有效控制600米高塔的振动响应。
![]()
图3:广州塔
四、智能监测

![]()
图4:甘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
如同建筑的“健康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实现损伤早期预警。2017年门源地震中,甘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1,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对该教学楼的动力特性进行了长期监测,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张贤,杨力,胡斌,罗勇,陈艾琳
初审:甘桂琴 樊煦
审核:王翱宇
编辑:张新玲


四川省地震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