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小学生的数学题,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家长们每天都是苦不堪言,本来辅导作业就够头疼了,还要琢磨每道题背后的陷阱和深意。
有位家长开玩笑说,现在陪学生写数学题,得像侦探破案一样,先要揣测出题人到底想考什么。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
因为一个不小心,就做错了,还错的很离谱。关键是,就算很离谱,但家长都察觉不到错了,还要去质问老师,最后落了个大红脸。
![]()
“我比我爸小一岁!”小学生作业被老师判错,家长愤怒质疑:错哪儿了?
一位家长说,自家孩子遇到一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数学题。题目是:父亲和儿子加起来一共99岁,已知父亲50岁,儿子多少岁?
学生按照正常的数学思维,用99减去50,得出49岁的答案,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红叉。家长气得直接去找老师理论:我儿子错在哪了?计算过程完全正确啊!
![]()
这道题在网上引发热议,很多人都被绕进去了。要说这道题本身确实简单,可问题就出在答案实在太违背常理,父亲只比儿子大一岁,这怎么可能呢?
但反过来想,题目给出的条件就这么多,从纯数学角度计算,确实应该得出这个结果。这种题目表面上看是数学题,实际上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就像有的题目问:一斤猪肉3元,10斤猪肉多少钱,学生老老实实算出30元却被判错,理由是现实中批量购买应该有折扣。
![]()
可题目里压根没提到折扣的事,这不是存心为难孩子吗?现在很多数学题都喜欢打着"结合实际"的旗号,结果反而把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了。
被质疑的老师解释说,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常识判断能力。可问题在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讲究逻辑严谨的学科。
如果每道题,都要靠猜出题人的意图才能做对,那数学不就变成玄学了吗?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题目做多了,孩子可能会对数学产生困惑甚至恐惧。
![]()
本来数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确定性和逻辑性,现在倒好,连1+1等于几,都要先考虑一下现实情境了。
参考现实因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应这样用!
现在很多新课标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实现方式值得商榷。
就像这道年龄题,如果真想考察孩子的综合能力,完全可以把题目出得更明确些,比如加上"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整数倍"这样的条件,或者直接说明要考虑生理常识。
![]()
现在这样含糊其辞,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误导学生。我认识的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就说过,现在批改作业经常遇到两难情况:
按数学逻辑该给对,按常理又该判错。最后往往只能按照教参的标准答案来批改,虽然自己心里也觉得很别扭。
这种题目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他们会觉得,数学根本就不需要严谨,随便怎么答都可以?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不敢轻易下笔,每道题都要纠结半天?
![]()
在国外的数学教育中,也很注重实际应用,但他们的做法更科学。同样的年龄问题,他们会给出完整的情境描述,让学生通过建立方程来求解。这样既锻炼了数学思维,又不会让孩子陷入"猜谜语"式的困惑。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