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非洲的大陆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他们的民众几乎家家都有亿万存款,但生活却是一贫如洗,人均寿命也只有30多岁。
很多人可能想到了,这个国家就是津巴布韦,懂点经济的人提到这个国家都会会心一笑,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面值实在大的离谱。
一张隐瞒数字0的纸币,巅峰时连个茶叶蛋都买不起,说它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传说”,倒不如说它是个令人唏嘘的“笑话”。
可谁能想到,40多年前的津巴布韦,还是非洲大陆上响当当的“潜力股”?那这匹黑马,究竟是如何沦落如此的。
![]()
独立后的甜蜜陷阱
1980年对津巴布韦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它终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了主权国家。
那会儿的津巴布韦,手里握着两张“王牌”:世界第二大烟草出口国、第三大黄金出口国。
首都哈拉雷更是凭着满城花草,被称作“非洲花城”,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货币汇率比美元还硬气,1津元能换1.4美元。
可这光鲜的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的殖民遗留问题:土地。
英国在殖民津巴布韦(当时叫罗德西亚)时,就搞了套“种族隔离式”土地政策,把全国75%的优质耕地都分给了白人殖民者,剩下的贫瘠土地才轮到黑人。
![]()
独立后这套不公的分配体系没被彻底打破,优质土地仍被外国资本牢牢攥着。
普通津巴布韦人没地种,国家的经济收益也大多流进了外国人的口袋,这哪是真正的“独立”?
就在津巴布韦一筹莫展时,“老大哥”英国主动递来了“解决方案”:没钱买地我借你,把地从外资手里买回来不就完了?这办法听着暖心,实则是个温柔的陷阱。
而津巴布韦信了,连续20年靠借钱“赎地”,结果外债堆成了山,回头一看,外国资本还占着全国一半以上的优质土地,而且大部分还是英国人的。
![]()
说白了,英国这是左手把地“卖给”津巴布韦,右手又通过资本控制把地拿回来,还赚了一笔外债利息。
等津巴布韦反应过来自己被“耍了”,终于硬气了一回:强制没收外资手里的土地!可这一下彻底惹毛了英国。
英国不仅心疼自己的利益,更怕津巴布韦开了“反抗殖民资本”的头,以后没法管非洲其他“小弟”。
于是英国拉上欧美盟友,对津巴布韦发起了全面经济制裁,这一制裁,直接掐住了津巴布韦的经济喉咙。
![]()
内忧外患的死循环
土地总算回到了自己人手里,津巴布韦本以为能喘口气,可新的麻烦又找上门了:土地多了,粮食却不够吃了。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荒唐,却透着现实的无奈。
拿到土地的人里,不少人根本没想着种地,直接租卖土地来钱更快啊!
今天把地租出去,明天加价转卖给别人,一圈下来赚的钱比种一年地还多,谁还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就算有愿意种地的,也大多盯着烟草,没人愿意种粮食。
![]()
因为种一亩烟草的收益,相当于种60亩大豆,这种“一本万利”的诱惑,没几个人能扛住。
可津巴布韦忘了一件事:它的烟草产业,根本离不开欧美市场。
过去烟草能赚钱,是因为90%的产出都能出口到欧美;现在欧美搞制裁,烟草卖不出去,只能烂在仓库里。
一边是烟草“砸”在手里,一边是没人种粮食,国内很快闹起了饥荒。
更糟的是,之前借英国的外债还没还完,制裁一来,外汇收入锐减,还债更是成了难题。
![]()
其实津巴布韦本不该走到这一步,独立前白人农场主经营时,靠着完善的农业技术和灌溉设施,津巴布韦的粮食不仅够自己吃,还能出口。
可土地改革后,政府只想着“分地”,却没考虑后续,既没给新土地持有者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也没完善灌溉、仓储这些基础设施。
大家要么不会种地,要么只想种高收益的烟草,粮食安全成了空谈。
这哪是“土地改革”,分明是“土地甩锅”,只解决了“土地归谁”的问题,却没解决“土地怎么用”的问题。
![]()
印钞狂欢的代价
内忧外患压得津巴布韦喘不过气,它想到了一个“最简单”的自救办法:印钱。
缺钱那就印,公司要发工资了,印钱!学校医院要拨款了,印钱!外债到期要还钱了,还是印钱!
在津巴布韦眼里,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印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印点。
其实适度印钱确实能刺激经济,比如经济不景气时,多放些钱到市场上,能带动消费和投资。
![]()
可津巴布韦把“适度”玩成了“上瘾”,印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
刚开始,这招还真有点用,市场上有钱了,大家敢消费了,经济似乎活了过来。
可到了2008年,金融风暴一来,这套逻辑彻底失灵了。
别的国家印钱时,还会同步搞实体经济,建工厂、搞农业、发展服务业,用实际产出支撑货币价值;可津巴布韦只知道印钱,实体经济一点没跟上。
货币印得越多,市场上的钱就越“不值钱”,通胀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
巅峰时期,津巴布韦干脆印出了面值100万亿的纸币——这张纸,成了世界货币史上的“奇观”,也成了津巴布韦经济崩溃的“墓志铭”。
货币的本质,是国家实力和信用的“欠条”。
你有多少工厂、多少粮食、多少矿产,你的货币才有多少“含金量”;大家相信你的国家能持续创造价值,才愿意用你的货币。
可津巴布韦呢?实体经济一片空白,只靠印钞机“创造”财富,谁还会相信它的货币?
到最后,津巴布韦币彻底失去了信用,只能放弃本币,改用美元、南非兰特等外币流通,一个国家连自己的货币都保不住,何谈经济尊严?
如今再看津巴布韦的故事,与其说它是被英国和欧美制裁“打垮”的,不如说它是被自己的短视和贪婪“拖垮”的。
![]()
结语
说到底,财富从来不是印出来的,而是靠一砖一瓦建工厂、一锹一锄种庄稼、一点一点搞创新挣出来的。
100万亿的津巴布韦币,与其说是一张纸币,不如说是他们急功近利的代价。
实体经济才是根,货币信用才是魂,丢了根、没了魂,再高的“面值”也只是一堆废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