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砖国家成员,印度在国际格局中常以 “摇摆着” 形象出现,与美西方国家的频繁互动,让外界对其外交立场的稳定性多有疑虑。
但近期一则消息打破了固有印象:据印度《经济时报》等媒体报道,多家印度企业已提交终端用户证明,明确承诺从中国采购的重稀土永磁体仅用于国内生产,不会转作其他用途,这一近乎 “军令状” 的表态,向全球传递出印度拒绝将中国稀土转手美国的明确信号。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的政策,将更多稀土相关产品及技术纳入管控范围,瞬间在全球产业链引发震动。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无可替代,不仅生产全球近 90% 的重稀土永磁体,更几乎垄断了核心的精炼加工能力,这种产业优势使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筹码。
![]()
政策出台后,高度依赖稀土进口的美国反应最为激烈。10 月 12 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指责中国的管控是 “针对美国的单边行动”,甚至放出 “对等反制” 的狠话。但现实中,美国本土稀土加工能力薄弱,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所谓 “反制” 更像是虚张声势。
面对美方的激烈言辞,10 月 16 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回应,中方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并非针对特定国家。
![]()
就在中美围绕管制政策隔空交锋的敏感时刻,印度抛出了明确的立场声明。印度企业提交的终端用户证明,实质是遵循中国提出的类似 “瓦森纳安排” 的出口控制标准,确保敏感材料不流入第三国。这一及时表态,既回应了中国的合规要求,也让印度在中美稀土博弈中划出了清晰的界限。
印度此时亮明立场,核心源于对中国稀土的深度依赖。从资源禀赋来看,印度并非稀土匮乏国,其已探明稀土储量达 690 万吨,位居全球第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海滩区域,理论上具备自主供应的基础。但现实中,印度稀土产业存在难以突破的三大瓶颈,使其陷入 “有矿无能” 的困境。
![]()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曾指出,技术短板是印度稀土产业的首要障碍。该国缺乏先进的分离与精炼技术,生产的稀土产品质量不稳定,根本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严苛要求。
资源本身的局限性同样突出,印度稀土矿品位偏低,提取过程复杂,再叠加严格的环保限制,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规模化生产无从谈起。
![]()
这种产业困境让印度不得不依赖进口。数据显示,2024 至 2025 财年,印度进口稀土磁体约 870 吨,总价值超过 30 亿卢比。
而其正在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与风力发电产业,对镝、铽等重稀土元素需求旺盛,这些关键材料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供应。一位印度电动汽车企业高管直言,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无论是澳大利亚的矿源还是美国的加工能力,都无法满足印度的实际需求。
![]()
除了资源依赖,修复对华关系也是重要考量。长期以来,印度在金砖框架内立场摇摆,时而附和西方对中国的指责,导致双边合作始终存在信任隔阂。
中国强化稀土管制后,对进口国的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印度敏锐地意识到,通过遵守规则、明确立场,可以为修复对华关系创造契机,塑造 “可靠合作伙伴” 的形象。
![]()
拒绝将中国稀土转手美国,意味着印度要承受得罪盟友的风险,但这种选择背后是美印关系的长期裂痕与印度的战略自主考量。
近年来,莫迪政府一直在推行 “战略自主” 政策,不愿完全依附于任何大国。今年在中国天津举行的上合峰会上,莫迪不顾美国反对亲自出席,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成员国加强互动,即便特朗普公开表达不满,印度政府也未改变立场,这已是其战略自主倾向的明确体现。
![]()
更关键的是,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打压行为,早已让印度积累了大量不满。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印度 “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 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发起两轮关税制裁:7 月 31 日签署行政令,从 8 月 7 日起征收 25% 关税;
8 月 6 日再次加码,额外加征 25% 关税,两轮叠加后,印度输美商品总体税率飙升至 50%。这种单方面的贸易霸凌,给印度出口贸易造成沉重打击,也让莫迪政府看清了美国 “拉拢” 背后的功利性。
![]()
美国的打压并非个例,此前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美方多次对印度采取限制性措施。当 “拉拢” 变成 “打压”,印度自然无需再对美国唯唯诺诺。在稀土问题上拒绝配合美国,既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也是对美国贸易霸凌的间接回应。
对于印度的 “军令状”,中方始终保持理性态度。从合作角度看,只要印度严格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将进口稀土用于国内生产,继续供应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对中国而言,通过稀土贸易可以巩固金砖国家内部的经济联系,让印度更深入地参与新兴市场合作框架,减少其倒向西方的可能性;对印度而言,稳定的稀土供应是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撑。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印度的承诺并非绝对可靠。新德里当局的外交政策核心始终是 “趋利避害”,“骑墙” 已是常态。此次拒绝向美国输送中国稀土,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近期的贸易打压,若未来美国改变策略,通过经济援助、技术转让等手段重新拉拢,印度的立场存在反复风险。
![]()
印度自身也在为摆脱对华依赖做长期准备。其稀土自主化计划虽面临诸多阻碍 —— 新开发一座矿山需投入 400 亿至 800 亿卢比,且准备周期长达十年,短期内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 但长期来看,印度一直在寻求产业突破。一旦本土产能形成规模,其对华合作的筹码也将随之变化。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其供应链的稳定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涉及国家安全。印度的 “军令状” 为当前的稀土合作提供了基础,但中方仍需做好万全准备。通过建立更完善的合规监管体系,加强对稀土流向的追踪,同时拓展多元化的供应与合作渠道,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