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由中央美院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变成仙人掌——陈卉个展》在北京798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正式开幕。展览由王春辰策展,集中呈现陈卉近年在绘画语言与生命哲思上的深化探索。
![]()
策展人王春辰(左)与陈卉(右)在开幕式上发言。
开幕仪式上,策展人王春辰介绍了展览主题和艺术家陈卉以及这次策展的理念,强调了“变成仙人掌”的艺术含义,特别指出陈卉作品的内在生命张力。王春辰说,仙人掌在沙漠环境中,经历严酷的季候依然能够坚韧存活,陈卉的画作中也画了很多植物,人和植物融为一体,“其实我们也像植物一样活着,我可以沉默,但是我有生命;我不说话,但是我有思想。”
艺术家陈卉则分享了她的创作心路历程。谈及摆满展厅的仙人掌及其他植物,陈卉说:“借用这些植物,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体会我对生命的疼痛的描绘。”展厅正中的一棵植物来自陈卉自己的工作室,已陪伴了她25年之久,这棵植物目前正在死去,呈现出一种“纪念碑的状态”。陈卉说:“它们鲜花繁茂的时候是一种美,衰败的时候又是另一种美,永远都以美的状态留在世界。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你看它的边上又翻出了新的绿芽。”
![]()
(左起)陈卉的母亲张晓玲,艺术批评家栗宪庭,陈卉,陈卉的父亲美学理论家陈醉,艺术批评家廖文。
![]()
(左起)(策展人王春辰,陈卉,艺术家曾翰,艺术家喻红。
![]()
(左起)制片人冯郇,陈卉,朋友郭芳,艺术家吴笛笛。
开幕式吸引了众多艺术界重要人士,包括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和廖文夫妇、艺术家陈文骥和马晓光夫妇、刘庆和、喻红、王音、倪军、洪浩、章燕紫、张慧、王光乐、关音夫、马军、吴笛笛等,以及陈卉的父亲著名艺术理论家陈醉与母亲张晓玲,他们的出席为展览增添了深厚学术与交流氛围。
陈卉三十余年的艺术创作构建了超越言语的“另一种现实”,其绘画是通向复杂多元现实世界的一条路径。展览以“植物性的人”与“人性的植物”为核心意象,展开一场关于生命韧性、感知觉醒与精神重构的视觉叙事。
![]()
陈卉为观众导览。
陈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人物造型设计专业,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她的艺术创作始终与个人生命经验紧密交织。从早期《异尚》系列对消费社会浮夸面貌的讽刺,到《你的肖像》中对亲友面孔的凝视,再到《他者的肖像》中对虚拟的数字时代“图像幽灵”的捕捉,她的画笔始终在探寻人性深处真实而复杂的情绪与状态。
在《变成仙人掌》中,陈卉进一步将“人”与“植物”的界限打破、融合。她认为,后网络时代的人类正在经历一种“植物化”的生存转向——表面沉默、被动,实则如植物根系般在地下顽强交织、彼此联结。策展人王春辰将“变成仙人掌”阐释为一句开启现实感知的偈语,认为陈卉近年的创作通过这一象征,以其画笔记录见闻与风物,直击视觉与灵魂,旨在超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所带来的感知坍塌,最终触及那个更为真实的“象征界”。仙人掌,作为一种在干旱与风沙中依然存活的生命体,既象征外在的坚韧与防御,也隐喻内心未被磨灭的柔软与开花的能力。这一意象不仅是陈卉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洞察,也是她面对生命困境时提出的某种哲学回应:“如果你改变不了沙漠,又没本事离开沙漠,那你就把自己变成仙人掌。”
![]()
![]()
![]()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打破传统“白盒子”模式,画作与真实植物共同构建出一个“绘画丛林”。这些植物部分来自艺术家的画室,部分来自家乡广东的亲友在村野寻觅挖掘所得,还有部分来自朋友和热爱植物的人的馈赠,亦有从废弃角落被拯救重生的生命。它们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展览叙事的一部分,呼应着陈卉所强调的“共情的身体”与“精神断糖”——在虚拟信息泛滥的今天,重新唤醒人们对疼痛、衰败与真实的生命体验的感知力。
![]()
![]()
![]()
展厅现场。
陈卉在访谈中提到:“我希望通过我的画唤起人们对正在丧失的感知力的警觉。”她将绘画视为一种“肉身实践”,每一笔都承载着手与心的温度,是碳基生命在数字时代对自身存在方式的坚守与确认。
展览持续至2025年12月28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